7月16日,白宮方面突然傳出風聲,特朗普或將在未來數周內訪華。這個消息本該平淡無奇,但更加引人注意的是,就在這項行程尚未官宣之際,特朗普的對華態度突然大幅轉向,“服軟”意味撲面而來。
他不再頻繁提及所謂的“貿易逆差”,也不再將美國的失業率掛在中國頭上,連芯片出口禁令都悄悄松動了幾道口子。
幾乎在同一時間,一項震撼世界的中國科技戰略浮出水面:3440億元人民幣的國家大基金三期,正式啟動,專攻光刻機與芯片設計軟件(EDA)等卡脖子技術。
這場博弈的戲碼,早在2024年就已鋪陳開來。當時,中國從荷蘭光刻巨頭ASML購買了高達89.2億歐元(約744.3億元人民幣)的設備,占ASML全年系統銷售額的41%,一躍成為其全球最大單一市場。
外界原以為中國是對ASML依賴加深,沒想到這筆巨額采購是一次“戰略性囤糧”。在全球最尖端芯片制造被死死“卡脖子”的背景下,這批設備為中國爭取了寶貴的時間窗口。有了這批“口糧”,中國的科研團隊可以在不被斷供的前提下,全力攻堅國產光刻機的研發。
同一時期,中國國家層面開始悄然鋪開一場前所未有的科技突圍計劃。2024年5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三期正式注冊,3440億元人民幣的巨額資本被迅速撥付,全部瞄準光刻機及相關關鍵技術。
日媒《日經亞洲》嗅覺敏銳,迅速發出警告:“中國能造出自己的ASML嗎?”在他們看來,中國已不再滿足于做一個技術設備的“買家”,而是正以驚人的速度構建起屬于自己的“復仇者聯盟”。
這不是一句空話。上海微電子,作為中國光刻機研發的中堅力量,終于在十幾年默默研發后,推出了國產90納米光刻設備,這標志著中國在超級工業裝備領域邁出了零的突破。
雖然90納米技術與ASML的2納米EUV光刻機仍有巨大差距,但中國的目標并非一夜之間超越ASML,而是穩扎穩打,逐步替代,最終掌握話語權。
與此同時,中芯國際、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等“國家隊”也在悄然換裝,逐步將曾被外國壟斷的蝕刻、沉積、量測、拋光等關鍵工序,替換為國產設備。這種“螞蟻搬家式”的替代雖然緩慢,卻極為穩健,意味著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正逐步走向獨立自主。
支撐這一切的,是遍布全國的科研布局。從上海光機所攻堅光源系統,到長春光機所研發高精度鏡頭,再到清華大學負責雙工件臺系統,中國正在構建一條從材料到整機的全國產鏈。
在產業結構重塑的同時,外交層面也出現罕見變化。2025年初,特朗普在新任期內高調宣布將百日內訪華,但時間一天天過去,中方始終未發出正式邀請。眼看第二個百日將至,特朗普突然急了。
他開始放軟話風,不再高喊對華施壓,轉而夸獎中國在芬太尼問題上的“積極配合”,甚至批準英偉達向中國銷售H20芯片,這些行為在華盛頓內部引發不小爭議。一位白宮官員私下透露,特朗普現在是“政府里對中國最不強硬的人”。
可他并非良心發現,而是深知在中美博弈中,中國已經不是那個可以任意敲打的“軟柿子”。他期待通過訪華換取一份“對等協議”,以便在國內政壇上宣揚“外交勝利”。
與此同時,日本方面也坐立不安。《日經亞洲》不僅發表長文分析中國光刻機技術的進展,還罕見援引本國芯片供應商高管的擔憂:一旦中國攻克EUV技術,整個非中國供應體系都將遭受巨大打擊。
這種“恐懼”并非空穴來風。ASML的EUV光刻機內部含有超十萬個精密零件,核心鏡頭由德國蔡司制造,光源來自美國,控制系統由歐洲多國協同研發。這臺機器,是全球頂級工業協作的集大成之作。
但問題是,中國正在一項項攻破這些技術防線。光刻膠、掩模版、特種氣體等關鍵材料領域,越來越多的國產項目正在落地。重慶奧松半導體的8英寸MEMS項目就使用了國產光刻機,計劃年內試產。
不僅是設備和材料,連研發人才也在悄然流動。日媒披露,一些在TSMC、ASML工作的資深工程師已被中國企業以高薪挖角,加入到中國光刻機的研發團隊中。這意味著,中國正在從“邊看邊學”走向“自我創新”。
面對中國的攻勢,ASML顯然感受到了壓力。2025年初,公司將原定400億歐元的年營收預期下調至350億歐元,其CEO坦言:“中國市場需求變化超出預期。”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國市場占ASML總營收41%,但到年底已降至27%。
有人說,中國想要全面取代ASML,難度如同登月。確實,ASML背后是整個西方幾十年積累的技術體系,可中國的強項恰恰在于“從無到有”“從被封鎖到突圍”。
在“十四五”規劃中,“芯片設備供應鏈全面國產化”成為明確目標。3440億的大基金,不僅是資金的注入,更是對整個產業鏈的寬容、試錯與容錯機制的建立。
這筆錢要砸在刀刃上。從光刻機整機集成,到鏡頭、光源、控制系統等子模塊,再到芯片設計軟件EDA的突破,中國的目標是打通全部“卡脖子”環節。
如今,國產28納米制程的設備替代率已達60%,在軍事、汽車電子等多個領域已能自給自足。而高端領域的國產替代則正悄然推進。
華為的昇騰910B、910C芯片已在中東、東南亞市場小批量試水,甚至通過云服務提供“境外訪問”,繞開美國出口限制。這類“云上算力”策略,已引起美方警覺。
在這種大背景下,日本、荷蘭這些既參與對華技術封鎖、又嚴重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開始陷入“封鎖悖論”——他們擔心中國突圍后,自己會成為被中國市場拋棄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
回望這場博弈,特朗普的“服軟”其實只是現實壓力下的權宜之計。他明白,靠關稅敲詐中國已行不通,反而會激發中國更強的自主能力。
中國沒有選擇對抗的路徑,而是選擇了技術突圍、產業自立、系統布局。這條路雖然漫長,卻足夠堅定。
如今,中國正以自己的方式,撕開西方封鎖的鐵幕。一臺臺正在運轉的光刻機,一筆筆精準投入的科研基金,一個個不眠不休的研發團隊,正構成中國在全球半導體版圖上最強有力的回應。
中國不是在展示姿態,而是在實打實地構建屬于自己的技術體系。3440億不是一個數字,而是一次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未來的中美博弈,比拼的不再是誰聲大,而是誰能在關鍵技術上站得住腳。而這一次,中國準備好了。
信息來源:
[1]日媒:中國正努力開發自有光刻技術,囤積阿斯麥設備庫存為取得突破贏得了時間 觀察者網
[2]日媒:中國能打造自己的阿斯麥嗎? 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