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之間的戰爭,不僅在戰場上非常膠著,同時在看不見的戰場上也進行著慘烈的廝殺,比如信息和文化領域。
至少在西方國家看來,俄羅斯方面正在發動一場,利用社交媒體向東烏地區灌輸對俄羅斯感激和忠誠的信息。與此同時,這些信息試圖削弱烏克蘭和烏克蘭政府,并引發人們對烏克蘭的政策的不滿。作為東歐最受歡迎的數字平臺,Telegram已成為俄羅斯影響當地烏克蘭民眾觀念和觀點的核心。
日前,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發布了《數字占領:“親俄機器人”在網絡上利用Telegram瞄準烏東領土》(《Digital occupation: Pro-Russian bot networks target Ukraine’s occupied territories on Telegram》)的報告。翻譯該文,不代表認可該智庫的結論,但是可以有助于對于當代認知戰的了解。整個報告多達10000余字,將分為三部分發布。翻譯能力不足,見諒見諒!!!
OpenMinds 和數字取證研究實驗室 (DFRLab) 聯合發布的這份報告分析了一個由3634 個自動賬戶組成的網絡的活動,這些賬戶在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期間在Telegram頻道上發布了親俄評論,目標是俄羅斯占領區內的烏克蘭民眾。這些賬戶專門針對被占領區發布信息,使其內容與針對俄羅斯和烏克蘭其他受眾的內容有所區別。
我們的調查發現,針對烏克蘭本地受眾的Telegram自動評論主要分為三類:親俄宣傳、反烏宣傳,以及抽象的反戰信息和和平共處呼吁。個別評論通常針對時事和當地情況變化(例如停電或停水)進行調整,但也有證據表明,該網絡主動發起了與外部事件無關的評論。
機器人網絡在針對俄羅斯頻道時使用了類似的信息;然而,針對被占領土頻道的評論中,明顯有很大一部分強調了對俄羅斯文化和政府的正面描繪。在已確定的69個敘事主題中(見附錄),機器人網絡在俄羅斯全國頻道和被占領土頻道中推送的話題基本相同。針對被占領土的內容與針對更廣泛俄羅斯受眾的內容的區別在于話題的比例:贊揚俄羅斯文化、社會服務和治理的主題,在被占領土頻道中占主導地位,其內容占比明顯高于俄羅斯頻道。這種模式表明,他們試圖營造一種支持占領和俄羅斯行政控制的當地共識。
背景
Telegram是一款融合了即時通訊應用和社交媒體平臺的平臺,是許多東歐人首選的交流平臺。與其他許多平臺相比,它提供更高的匿名性和更少的審核門檻,允許用戶加入公開頻道、創建封閉群組和聊天,以及向個人發送消息,而無需創建和管理完整的社交媒體賬戶。雖然該平臺的功能通用,但Telegram的內容和用戶互動方式會因國家、地區甚至城鎮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在俄羅斯占領的烏克蘭尤其如此,那里的Telegram頻道和用戶互動方式與烏克蘭和俄羅斯等鄰近地區的不同。
在審查與俄控東烏地區相關的Telegram頻道的評論時,一些特點立即引人注目:
- 所宣傳的敘述是一致的;
- 賬戶用戶名和個人資料圖片通常難以理解或不一致;
- 賬戶發布了親俄信息,但沒有參與實際討論;
- 這些賬戶全天頻繁發帖,但帖子通常毫無意義,或包含明顯的文體和上下文錯誤,這表明使用了人工智能 (AI),因為許多帖子包含奇怪的詞組合和夸張或過于正式的表達;
- 現實世界事件引發了評論頻率的增加。
這些評論的敘事重點在于親俄內容的泛濫以及對烏克蘭及其政府不信任的滋生,這與俄羅斯在被東烏地區的總體宣傳趨勢一致。然而,由于被東烏地區無法輕松訪問烏克蘭媒體和互聯網,而Telegram通常是連接鄰近地區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這具有更重要的意義。因此,Telegram成為了傳播有利于克里姆林宮信息的重要平臺。
自2022年以來,俄羅斯已在某些地區封鎖了烏克蘭衛星的接入,包括在被東烏地區屏蔽烏克蘭電視頻道,同時還強制當地居民改用俄羅斯電信運營商,進一步限制他們訪問烏克蘭移動和互聯網平臺。融入有時被稱為“俄羅斯世界”的信息生態系統,導致這些用戶在沒有虛擬專用網絡(VPN)的情況下無法訪問烏克蘭的廣播和在線平臺,這尤其對老年人而言,使得訪問過程更加復雜。
盡管東烏地區信息空間的封閉性,以及當地人與外界聯系所面臨的風險,使得真正了解被俄控區域的信息和用戶習慣變得困難,但了解俄羅斯宣傳針對這些地區的機制,對于考慮戰爭結束后這些烏克蘭地區可能重新整合至關重要。因此,首先有必要了解為什么Telegram評論被選為俄羅斯在該地區信息戰略的一部分。
俄羅斯在占領烏克蘭實施信息影響的實踐
俄羅斯在2022年2月發動所謂“特別軍事行動”以來,幾乎立即開始試圖在俄控地區創建一個量身定制且易于控制的信息環境。這包括針對特定的被占領土推出Telegram頻道。一些頻道將自己定位為官方或非官方的當地新聞頻道,而另一些則由當地有影響力的人士和官員主導。2022年Texty的一項數據調查發現,每個被占領的鄉鎮和社區都創建了頻道,冒充當地新聞來源,但主要傳播俄羅斯的虛假信息敘述和宣傳。雖然其中一些倉促組建的頻道后來被放棄,但俄羅斯使用Telegram在被占領土的每個地區進行宣傳的總體戰略依然存在。模仿當地新聞來源是一種策略,用來使頻道看起來可信并培養受眾的信任,從而增強親克里姆林宮敘述的潛在影響力和說服力。
根據OPORA的后續分析,到2023年,被占領土的Telegram生態系統已發展到六百多個頻道。同年,該生態系統擴展至包括行政實體、地方組織和個人的頻道,以及商品和服務交易頻道。這些頻道的一個關鍵共同點是傾向于崇拜親克里姆林宮的政權,同時分享有關烏克蘭政府的虛假信息、錯誤信息或一般負面信息。在受控信息環境的大框架內,這些Telegram頻道使管理員能夠吸引更多受眾,同時傳播更具凝聚力的宣傳敘事,旨在提升俄羅斯并削弱烏克蘭。
除了Telegram之外,在烏克蘭東部和南部被占領后不久,親克里姆林宮的地區信息部還運營和管理其他社交媒體群組和傳統的地方新聞機構。這些部門采用集中式管理,最終接受克里姆林宮的高層任務。俄羅斯通過漸進的、非線性的過程在被占領地區建立了集中媒體控制,這一過程始于 2014 年吞并克里米亞,并成立所謂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民共和國 (DPR 和 LPR) 之后。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共和國是第一個通過信息部和媒體控股公司(如Republic Media Holding和Luganmedia)實施對當地信息控制的。因此,信息部和地區媒體控股公司的成立,確保了當地按照克里姆林宮的要求運作。
這些新成立的信息部活動程度不一。例如,它們在赫爾松非常活躍,但在扎波羅熱則大多只是象征性的。俄羅斯第一副總參謀長謝爾蓋·基里延科負責監督被占領土的信息政策,而俄羅斯宣傳家亞歷山大·馬爾克維奇則擔任關鍵人物,負責將當地合作者與俄羅斯媒體資源聯系起來,招募烏克蘭青年參與媒體項目,并迅速建立新的電視頻道。馬爾克維奇在短短三個月內創建了三個電視臺:赫爾松的“塔夫里亞”電視臺(后來遷至赫尼切斯克)、梅利托波爾的“Za!”(現為ZaMedia旗下媒體)和馬里烏波爾24電視臺。
為什么要評論?
在廣泛試圖控制信息環境的背景下,不真實的評論(包括通過自動化手段發布的評論)被用作操縱被占領土公眾輿論的一種手段,這是塞繆爾·伍利(Samuel Woolley)稱之為“制造共識”的計算機化宣傳的一個方面。大量表達某一觀點的評論會給人留下一種感覺,就是這些觀點代表社區多數意見,無論事實是否如此。有證據表明,在線評論可以在危機期間塑造用戶的觀點,而現有評論中某種觀點的盛行可以賦予用戶相似的觀點,同時阻止其他人表達相反的觀點。因此,由機器人驅動的不真實評論成為俄羅斯實施宣傳的重要工具。
對于占領當局來說,這些效果尤為理想,因為控制當地民眾對事件的看法并鼓勵對占領的支持符合其利益。隨著俄羅斯試圖鞏固其對被占烏克蘭領土的控制,在當地聊天中自動發布親俄評論成為制造支持俄羅斯控制、反對任何異議表達的共識的工具。
雖然專門的親俄頻道也能達到這些目的,但機器人評論員在 Telegram 上有幾個實際優勢,因為 Telegram 沒有主頁信息流,用戶很容易看到來自不熟悉頻道的內容。機器人評論員無需建立自己的受眾和角色,只需將自己插入到現有的活躍用戶頻道中即可。機器人評論員賬戶也是相對可支配的資產;如果被Telegram檢測到并刪除,它們很容易被創建和替換。
類似機器人的活動指標
通過賬戶活動和外觀的不真實特征組合來識別表現出類似機器人行為的賬戶。
判斷潛在機器人的最佳初始指標之一是賬戶活動量非常高。雖然活躍的評論者并不一定意味著賬戶是自動化的,但賬戶的評論量越高,其自動化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七個被觀察到的賬戶在一天內發布了超過1000條評論,但它們的用戶ID并未出現在調查數據集中,這表明這些評論可能已被Telegram下架。雖然無法證實這一點,但Telegram確實會檢測并屏蔽那些活動模式可疑或異常頻繁的新賬戶,迫使網絡運營商不斷生成新賬戶。
我們在數據集中觀察到至少兩波機器人刪除和隨后的帳戶再生:
- 2024年4月8日至10日:208個賬戶顯示其在此期間最后一次活動,而同一時間至少出現了110個新賬戶。
- 2024年9月3日:當天有124個賬戶停止活動。9月5日至6日,有159個新賬戶開始活躍。
該圖展示了根據行為模式識別為機器人的3634名Telegram用戶的活動情況。(來源:OpenMinds;Telegram)
被移除的Telegram賬號通常會在平臺上被標記為“已刪除”,只留下評論本身,除非群管理員刪除了賬號。其他賬號仍然活躍,持續發布帖子很長一段時間,或者變為非活躍狀態,但保留了個人資料以備將來使用。
一條帶有類似機器人放大功能的Telegram帖子截圖。該帖子下六條評論中有五條來自類似機器人的賬戶,這些賬戶宣傳的言論被歸類為“恐怖無人機襲擊民用基礎設施”。截至2025年5月,這五個機器人中已有四個被刪除。(來源:@nashenergodar/ archive?)
機器人操作員必須在大規模傳播信息和避免平臺檢測之間取得平衡。大多數仍然活躍的機器人在行為上更加克制,因為降低發帖頻率似乎可以避免被平臺淘汰。盡管如此,數據集中的機器人賬戶平均每天在被占領地區的頻道上發布84條評論(中位數:50條)。
機器人賬戶每日評論數量分布圖。(來源:OpenMinds;Telegram)
奇怪或不一致的個人資料也可能表明賬戶不真實。數據集中的賬戶很少有頭像;即使有,頭像也往往與賬戶名稱不一致(例如,女性頭像會與傳統的男性用戶名出現)。
一位用戶的個人資料,其女性頭像配上了一個東歐男性名字,而這個名字并非女性傳統上使用的。已添加模糊處理。(來源:Telegram)
這些賬戶的名稱經常更改,而其用戶名或稱代號卻保持不變。用戶名通常是一串隨機的拉丁字符和數字,沒有明顯含義。這表明存在自動生成用戶名的可能性,因為為數千個賬戶創建聽起來真實的用戶名,即使用戶的身份發生變化,這些用戶名也必須與個人資料保持一致,這將非常耗時。
用戶“kewalian”的身份從2024年12月10日的女性“Maria Gorbunova”更改為2025年5月9日的男性“Xaro.T”。除此之外,該賬戶自2024年10月20日起處于休眠狀態。(來源:左圖為kewalian;右圖為kewalian/archive )
該網絡中最常見的用戶名模式是隨機的拉丁字母組合,通常長度為8到13個字符。DFRLab 在之前的調查中發現,該網絡中的幾個此類用戶名(kewalian、padraysherta、juragrelat)可能是機器人用戶名。其他用戶名模式包括:名字后跟隨機字符和數字,再加下劃線,例如Renee_75nen和 Calvin_62lnv;以及類似俄語姓名的姓氏和名字組合,例如Konst_Solivey和 VoronovVova。
該圖表展示了子集中最活躍的250個賬戶的用戶名,其中許多賬戶的用戶名都帶有看似無意義的字符串。(來源:OpenMinds;Telegram)
雖然帖子發布時間的模式曾經是類似機器人活動的可靠指標,但活動運營者在隱藏可識別的時間模式方面變得越來越老練。此數據集中機器人評論的發布時間與真實用戶并無顯著差異,這表明它們被安排在白天的正常時段活躍,就像該地區的真實賬戶一樣。
該圖表展示了真實賬戶和機器人賬戶的發帖時間分布。為了比較發帖時間分布,作者從數據集中的各個頻道隨機抽取了非機器人評論樣本,樣本數量與機器人評論數量相等。時區為GMT+4,即莫斯科時間。(來源:OpenMinds;Telegram)
機器人評論的平均長度為120個字符,這與真實評論有所不同,真實評論的長度往往較短。這是通過將機器人評論與來自同一頻道的相同大小的非機器人評論隨機樣本進行比較得出的。
該圖表展示了真實賬戶與機器人賬戶之間評論長度分布的差異。為了比較評論長度,作者從同一頻道隨機抽取了非機器人評論樣本,其長度與機器人評論數量匹配。(來源:OpenMinds;Telegra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