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說一,選科這個事兒,從來就不是“選你所愛”,更像是“選你所?!薄?/p>
很多人以為高一分科是人生第一次擇業,其實它更像是“打麻將摸牌”,抓到啥打啥。有人一摸上來就是“物化生”,高舉高打,頭頂閃光;有人摸出來是“史地政”,仿佛隔壁老王家孩子沒考上高中一樣,被親戚們用異樣的眼神默默掃視。
從某種意義上講,“物化生”已經不再是一種學科組合,它更像是一道鄙視鏈的入場券。
只要你一說選的是物化生,老師不罵你了,家長也不拿別人家孩子說事了,連同學都開始多看你一眼,說一句“厲害啊老鐵”。
而你一旦說選的是“史地政”或“物地生”——嘿,氣氛立馬變了,天冷了,記得加秋褲,別凍著你那點自尊。
可有趣的是,那些自稱“學渣”的人,選科時往往不按套路出牌。
他們不選“強強聯合”,不玩“壓軸三科”,反而熱衷于搞點“冷門組合”——比如物地生,地政生,史生政……看上去像文科,又不徹底;像理科,又不純粹。
就像東北燒烤攤上賣的“豆腐裹上孜然味兒的辣條”,既不是肉也不是素,卻奇香無比,后勁賊大。
一、“物化生”是硬菜,但“地政史”才是人間煙火
有種組合叫“物化生”,它像滿漢全席,擺出來豪華得一塌糊涂。
你要有理綜天賦、記憶力過硬、邏輯縝密、手速飛快,還得有那種“我不累,我還能寫”的病態精神。物理要燒腦,化學要動手,生物還得背到睡夢里都是細胞分裂。
但誰讓它是理科的門面呢?誰讓清北有更大的幾率,招的就是它呢?
然而另一個世界里,那些“被物理羞辱過的孩子”默默地收拾行囊,悄悄走進了“史地政”的大門。
他們不吭聲,但眼里帶著“被辜負的天才”的悲涼。
有次我去給一個高三班講寫作技巧,班里一位女生坐在最后排,偷偷用政治書擋著手機看《甄嬛傳》。
我問她為啥選文科,她說:“理科不管你是不是天才,它只要你答對。而文科就不一樣,它容得下你的情緒?!?/p>
不得不說,我那一刻竟然有點感動。
我有個朋友,物理不及格的次數比我吃西餐的次數都多。
老師一講電場他腦子里就閃“雷公電母”,一講牛頓他開始想“蘋果味的旺仔牛奶”。他爸硬逼他學物理,說“理科才有出路”,結果高二那年他實在熬不住,把書一合,說:“爸,我決定了,我要從政!”
結果一轉身選了“史地政”,現在天天拿《論持久戰》抄語文作業。
他爸氣得說:“你這叫從政?你這是從人類發展史中逃避現實!”
班里有個“學霸”,從高一開學就立志“誓死走物化生”,一口一個“我要考清華”。結果物理沒學明白,化學也不放水,高二期中考試直接把“清華”學成了“清湯掛面”。
后來他暗搓搓換成了史地政,跟我們打招呼都不敢太響,生怕暴露身份。
可誰知道他在文科如魚得水,成天語文靠寫情書練作文,歷史靠打游戲找時間線,政冶背得比廣告詞還熟,最后一躍成了文綜第一名。
你說他到底是“臥底”,還是“脫胎換骨”?
二、“文科是逃兵?理科才是玄學”
很多人覺得選文科的,都是“理科學不會的逃兵”。
這話有一半對,另一半嘛……純屬瞎扯。你見過哪個逃兵能在文綜卷子里硬著頭皮把孔子孟子老子輪番念一遍,還得順帶把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背得滾瓜爛熟?
你以為背個地理圖就完了?你以為“經濟全球化的本質”能靠玄學背出來?
其實有時候,理科才是真正的“玄學”。
比如物理,有人學了三年,最后發現電流的方向是個假象;學化學,學了半天“阿伏伽德羅常數”還不如記住“老干媽一瓶750克”;生物更魔幻,“DNA結構”你寫不對,老師都能給你安排“人生結構調整”。
我同桌當年死磕物理,一題能研究三個小時,最后研究成了哲學。
他看萬有引力能悟出“世間萬物皆有牽引”,看到摩擦力就感慨“人生哪能無摩擦”,一到考試就發愣:“老師,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我對題目沒有作用,它為啥老給我反作用?”他爸氣得晚上夢話都是:“再研究下去就該入道門了?!?/p>
有一哥們兒高一第一學期就放棄了理科,物理卷子一打開,他的腦子比宇宙還空曠。
后來他選擇了“史地政”組合,學著學著突然開竅了,天天對著窗戶背“社會發展階段論”。他媽說他轉文科后有了氣質,說話也斯文了,飯后還喜歡喝點普洱。
他爸聽了直搖頭:“不對勁,這孩子不是學文,是入戲太深,天天當自己是魯迅附體?!?/p>
三、不選化學的“物地生”,才是宇宙盡頭的夢幻聯動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最讓老師頭疼的選科組合,不是“藝術生”,也不是“全文科”,而是那種看似“理科”,實則“混搭”的——比如“物地生”。
物理、生物、地理,聽上去好像還有點硬核,但細想一下,全是“孤膽英雄”。
化學缺席,整個理綜仿佛少了靈魂;政治沒了,連文綜都拼不齊。你選的不是學科,是個“三不像”,像文不是文,像理不是理,像雞尾酒里兌了豆汁兒,喝完只能一句話總結:也太離譜了吧!
我們學校有個神人,選的就是“物地生”。
老師一聽直接原地開會,說:“你這是要考個孤兒大學嗎?”他倒是輕描淡寫:“我想學環境科學,污染防治這塊我感興趣?!苯Y果后面課程里,生物天天教他光合作用,地理讓他記熱帶草原的蒸發量,物理還得研究月球軌道……
最后那哥們高考志愿填的是“園藝專業”,他說:“我不想治污染了,我想種花?!?/p>
另一位“物地生勇士”更猛,高二下學期他爸媽才發現他壓根沒選化學,一家三口圍著廚房吵成了現場直播。
他爸崩潰大喊:“你不選化學你考個啥?”他媽哭著說:“你連中藥成分都不懂以后咋給我們熬藥?”那哥們低頭默默一句:“我選生物了,以后我種藥?!?/p>
結果畢業他真考上了藥學,不過是“中藥種植與開發”,以后估計是給“老中醫”當農場主了。
所以說,選科,其實就像打英雄聯盟,不是每個人都非得選打野。
你菜的時候,選啥都不好用;你要是有點操作,玩輔助也能C。
真正的學霸不會因為“物化生”就自帶光環,也不會因為“史地政”就心虛發怵。更何況,未來的世界需要的不只是“高分機器”,而是“能熬夜改PPT的活人”,是“懂得歷史邏輯的人”,是“能跟甲方吵架但依舊活下來的打工人”。
沒學化學的,不一定是廢物;背不下政治的,也未必沒出息。最重要的是,你選的學科能不能讓你撐到高考那一天,而不是在期中考之后崩潰離場。
因此選物化生的,請別自我感動;選史地政的,也別妄自菲薄。把書念好,把飯吃飽,把覺睡足,活下去,走出去,說不定那一科你看不上的組合,最后真能帶你進四舍五入的“985”。
誰說只有一條路通清北?
別鬧了,真有本事,學啥你都能逆天改命。
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和你那點不多的腦細胞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