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對于瞬息萬變的電子世界和層出不窮的熱點事件來說,幾乎已是一個時代。然而,這個時間節點,卻被一件真正“泰坦級”的事件所標記——一件完全超出尋常新聞范疇的事件。至今回想起來,它仍顯得如夢似幻,仿佛是某種天方夜譚。
想象一下:
中央聯邦管區——不是挪威的霧氣繚繞的峽灣,也不是加州的巖石海岸,而是“陶里亞蒂”:一個以汽車、伏爾加河與日古利山而聞名的城市。在這片看似永遠屬于陸地的廣袤平原上,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發生了。
一艘潛艇。不是模型,不是玩具,而是真正的軍用潛艇——生來為了征服咸澀深海、背負冷戰時期致命使命的鋼鐵巨獸。如今,它卻要跨越五公里的旅程。但不是在水中,而是在陸地上,在托利亞蒂堅實的土壤上。
試著想象一下:一艘屬于深海、習慣于高壓與無邊藍色的潛艇,就這樣佇立在麥田之間,或是工業區的一隅。那原本用來反射聲波與反潛雷達的黑亮艇身,如今靜靜地躺在粗礪的地面上。原本為切開海水而設計的螺旋槳,此刻卻無聲地對著伏爾加上空的灰色天空。她的存在,簡直像是錯位的幻覺,對于任何一位老水手來說,這一幕都近乎褻瀆般的荒謬。
這,便是這個矛盾世紀的核心戲碼:一場曠古未有的行動,一場可能永遠無法復制的壯舉——一次將鋼鐵巨獸從海洋征服到陸地搬運的行動。千噸巨艦,竟屈服于千里迢迢的千斤頂、卷揚機和特制拖車的編隊。在這令人震撼的背景下,我們不禁要問:
這艘潛艇從何而來?它為何踏上這段陸路之旅?這場謎一樣的轉移行動,正是我們理解這段歷史、窺探那二十年前奇跡的鑰匙。
請細細體會:一艘屬于深海壓力與無垠蔚藍的潛艇,停泊在金黃的麥田中央或工業區之中。那鏡面般漆黑的艇身,原本用來反射海浪與反潛掃描器的外殼,此刻靜靜臥于粗糙的土地上。為劈開水面而設計的螺旋槳,無聲地望向陰沉的伏爾加河天空。潛艇出現在這里的念頭,仿佛是一場瘋狂的幻覺——對任何海上老兵來說,都是荒謬近乎褻瀆的。
這正是這個矛盾時代的主旋律:一場無與倫比的行動,或許今后也難以再現。一場自然元素的交融——鋼鐵巨獸屈服于陸地的千斤頂、絞盤和數米長的運輸車隊。它從何而來?為何要經歷這場陸上的遠征?揭開這謎團,便是理解這段二十年前傳奇壯舉的鑰匙,乃至其深遠意義的關鍵。
誕生于戈爾基
1980年秋天,傳奇的“紅色索爾莫沃”造船廠發生了一件重要事件。一艘新潛艇——B-307,綽號“鯰魚”,莊重地下水進入伏爾加河冰冷的水域。這是一艘項目641B的強大戰斗機器。
幾乎立刻投入戰斗
艇體上的油漆還未干,同年12月,“鯰魚”便啟程執行首次戰斗任務。由此開始了它漫長的征程。
海洋的磨煉
二十二年——整整一個時代!這艘潛艇忠誠服役于北方艦隊。它巡航過各種海域:從嚴酷的巴倫支海北部,到溫暖的地中海南部。它還曾短暫成為電影明星,在著名喜劇《民族捕魚的特征》(Особенност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рыбалки)中露面,這成了它戰斗生涯中的一段特別篇章。
維修為重
但所有機械終會老去。1990年代中期,“鯰魚”??坑诳Μ樖┧迷齑瑥S碼頭,接受計劃中的中期大修,預計耗時兩年。困難由此開始。
“動蕩九十年代”的犧牲品
那是國家動蕩、資源匱乏的艱難時期。資金、零件和關注度均嚴重不足。原計劃的兩年維修拖延成了五年漫長等待。最終結果令人心痛:潛艇只恢復到90%的戰備狀態,艦隊對此遠遠不滿。
終點之旅
告別時刻到來。舉行了莊嚴的降旗儀式:北方艦隊戰旗,在“鯰魚”身上飄揚了整整二十二年,緩緩降下。戰斗生涯終結。這艘僅修復一半的潛艇被轉入儲備,等待最終被拆解為金屬廢料。
救贖之舉
與此同時,在俄國的另一端,正在醞釀一場令人驚嘆的救贖?!疤绽飦喌佟钡亩砹_斯汽車制造廠——AvtoVAZ管理層,計劃打造一座宏偉的技術博物館,懷揣著一個大膽的想法。他們希望博物館的首批展品之一,能是一艘真正的戰斗潛艇。畢竟,還有什么比這更酷的汽車與技術博物館展品呢?
汽車廠的工作人員毫不猶豫,直接向俄羅斯海軍指揮部提出請求。他們的話大致是:“為了這個美好的事業,您那里有沒有退役但依然完整的潛艇?我們會給它一個體面的退休生活!”
奇跡就此發生。海軍應允了這一請求,令所有人歡欣鼓舞。目標鎖定了我們的主角——光榮的“鯰魚”號B-307,它當時正處于待拆解狀態。如今,它迎來了全新的非凡使命。
新生活的旅程于2003年5月底啟程。潛艇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喀瑯施塔得著名的“三驅逐艦”船塢中。那里,潛艇將接受為從波羅的海運往伏爾加河、并改造為博物館展品的嚴密準備。
第一步任務是減重。畢竟要通過陸路運輸這樣龐然大物并非易事。專家們先是排出了巨量的300噸液態壓載水(通常用于潛艇潛水時的重量調節)。隨后又卸下了117噸特殊的重型金屬壓載物。潛艇由此“瘦身”成功,稍稍浮出水面,為不尋常的運輸做準備。
起初,AvtoVAZ與海軍齊心協力,準備將潛艇免費交給博物館——讓民眾盡情欣賞。然而,法律如同銹蝕的錨鏈,死死扼制了這一美好愿望。結果不是慷慨贈送,而是一場繁瑣的官僚旋轉木馬。價格令人震驚:“陶里亞蒂”為此支付了768,000盧布,而莫斯科為另一艘同型號“鯰魚”博物館潛艇則付出了4,800萬盧布。結論是:陶里亞蒂或許得到了某種神秘的優惠券。
計劃終究是計劃,現實卻帶來變數
AvtoVAZ原本希望在2003年夏天就能迎來它的“鯰魚”,但命運投下了考驗。回想另一艘潛艇“K-149”運輸時發生的驚險事故(幾乎釀成大禍),軍方和物流部門多方謹慎防范。運輸準備做到了三倍安全保障:所有艙室都進行了嚴密封閉,完全清除了所有殘留壓載物,最重要的是——沿艇體兩側安裝了巨型浮筒,以防潛艇在水道和湖泊的波浪中突然傾斜,確保其穩定性。
終于到了不可回頭的時刻:2003年11月1日。這一天,老“鯰魚”靜靜地離開了喀瑯施塔得碼頭。它的新“海洋”不再是廣闊的海洋,而是俄羅斯內陸水道那細長的水線。它將完成從芬蘭灣到陶里亞蒂超過2200公里的航程,但這次不再自己航行,而是在兩艘強力拖船的護航下,被牽引著這頭鋼鐵“鯨魚”前進。
航線穿越了風平浪靜的拉多加湖、稍微平靜些的奧涅加湖以及沒有留情的白海。之后經過沃爾加—波羅的海水道的復雜馬林運河閘門,很快抵達了熟悉的故鄉下諾夫哥羅德,那是四十年前“索爾莫沃”造船廠孕育它的地方。路途險阻重重:在圣彼得堡,潛艇必須穿越8座開啟的可開合橋梁,而在國家的水路“赤道”上,還需通過多達22道船閘。其中8道船閘尤其考驗膽識——僅有17.7米的閘寬意味著龐大的潛艇幾乎是以僅有幾厘米的間隙,勉強穿行其間。
這還不是考驗的終點
最不可思議的挑戰等待著潛艇在最后一程上岸。它將如何踏上陸地?為了實現這個近乎瘋狂的想法,工程師們不得不成為前所未有的創造者。他們設計并建造了一只巨大的鋼制“雪橇”——這是一塊驚人的長達91米的特制鋪板。這不僅僅是一個平臺,而是潛艇船底的精確復制品:數百個龍骨塊(專用支撐塊)被精密雕刻和安裝,完美復刻了潛艇鋼制艇身的每一個弧線。只有這樣,才能在漫長的陸地運輸中保護艇體不受損傷。
岸邊準備
由于“鯰魚”號的肋骨結構無法攀爬陡坡,專家們對出口附近的河床進行了加深,打造出一個登陸橋頭堡,同時將岸坡挖平為緩坡斜面,使潛艇能夠平穩安全地從水中滑上“雪橇”。最后,他們開辟了一條長達4.5公里、寬達36米(相當于四車道高速公路)的道路。這條堅定的通道直通博物館大門。
牽引運輸
用于牽引潛艇的設備包括專門用于破壞和越障的機械,如BAT-2,同時還有坦克拖救車——BREM-1和BTS-4。這些機器功率強大,專門執行重型裝備和貨物運輸中的復雜任務。
為了大幅增強牽引力,還配備了額外的系統,包括滑輪組和地下錨固裝置
當2004年金秋染黃伏爾加河畔時,重達數噸的“鯰魚”終于征服了陸地——它被巨型絞盤緩緩拖出水面。到了2005年冬季,一場壯觀的行軍正式開始:沿著那條4.5公里的人造道路,潛艇被拖向博物館。共用上了9臺專用的BAT-M(裝甲火炮拖拉機),從托茨克訓練場調來。這是一場重型機械的壯觀行軍:這些專為越野牽引火炮設計的裝甲車,組成一列“鋼鐵列車”,拖曳著沉睡的潛艇穿越草原。
最后的泊位
這段陸上旅程,成了它最后的使命。那艘曾在海上馳騁、重達2200噸的巨大潛艇,如今只能在“陶里亞蒂”的城市道路上被拖行。
仿佛是在最后一次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它讓整條公路上的車流停了下來。
它封住了一條骯臟的化工排水溝
最終,在4月22日下午15點20分,這艘鋼鐵巨獸被小心地安置在技術博物館的基座上。
它的命運塵埃落定:從一名威風凜凜的戰士,轉變為一座無言卻莊嚴的時代紀念碑。從此,它再無需遠航。
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出的同類艦艇中,只有它完整地走完了從服役地到永久展出位的全過程。它沒有被切割成零件,也未被裝入集裝箱——這位深海老兵完整地跨越了半個國家,被悉心運送至此。完成漫長旅程后,它在伏爾加草原找到了歸宿。至此,它的故事,對來訪者而言,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作者了解它旅程中的艱辛,曾兩次嘗試進入內部參觀——卻都碰上了關閉的大門。
電影中的角色
在俄羅斯大概都知道那部喜劇《民族捕魚的特征》(Особенност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рыбалки)。很多人都記得那滑稽的一幕:主人公乘坐潛艇駛向芬蘭海岸,只為取回那15箱珍貴的伏特加。那么,拍攝這些片段用的到底是真潛艇還是道具?它們后來又去了哪里?這些“潛艇釣魚”背后的故事,同樣值得一講。
《民族捕魚的特征》(Особенност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рыбалки)劇照
拍攝過程中展現出一種“電影的雙重性”:在波羅的海破浪前行、悄然潛伏于芬蘭群島間的小型潛艇,是外形獨特、稀有少見的865型項目潛艇,綽號“食人魚”。但當鏡頭進入艇內,展現主角們的飯局和出行生活時,出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截然不同的結構——你沒猜錯,那正是B-307潛艇的內部艙段。
兩種不同年代、不同用途的金屬結構,在電影制作人“城市工作室”的手中,被巧妙融合,創造出一個完整的銀幕形象。兩條鋼鐵命運的分支就此交匯,誕生了這段銀幕傳奇。
865型“食人魚”潛艇,《民族捕魚的特征》(Особенност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рыбалки)劇照
這就是一艘原本注定要被拆解成廢鐵的潛艇的故事。但命運卻安排得不一樣:它沒有消失在遺忘之中,而是經歷了重重考驗,最終成為真正的傳奇。這條出人意料的道路,正是一個典型例子——哪怕是看似毫無前景的事物,也能煥發新生。
感謝大家關注本頻道編譯的內容,我們下次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