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南亞與西亞北非80年代政治
1.東亞的發展與政治變動
在80年代,東亞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中國的發展速度始終居于世界前列。日本在發達國家中保持了最高的增長率。東盟各國、韓國、臺灣和香港等地區也保持了迅猛發展的勢頭。在西方國家經濟困難較多,蘇聯和東歐各國增長速度持續下降、非洲和拉丁美洲處在困境之中的情況下,東亞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的迅速崛起格外引人注目,使它們在日趨激烈的世界經濟競爭中處于有利的地位。一些西方政界、經濟界人士認為,這將導致世界經濟格局發生意義深遠的變化。東南亞國家聯盟范圍內的經濟合作進一步發展。
東亞多數國家在80年代政局穩定,保持了內外政策的連續性,少數國家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政治變動。
(1)韓國
1979年樸正熙遇刺后,政局一度發生動蕩。年底全斗煥發動政變掌握實權后,1980年上半年各地發生廣泛的學生運動,要求全斗煥下臺。5月17日當局宣布戒嚴,鎮壓了在光州發生的學生和市民起義,造成數百人傷亡。隨后,著名反對派人士金大中和金泳三被監禁,金大中被判處死刑,但迫于美國等國的壓力未執行。1981年2月全斗煥出任總統。80年代中期在野勢力強烈要求直接選舉總統,1987年6月各地數十萬人舉行反獨裁示威,7月全斗煥同意總統直選。12月,曾支持全斗煥發動政變的退役將軍盧泰愚當選總統,以金大中、金泳三為首的反對黨競選失利。總統直選是韓國民主化進程的重要步驟,得到美國的支持。
而盧泰愚當選保持了政策的連續性,使民主化進程基本未影響經濟發展。后來,金泳三成為盧泰愚領導的執政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并繼任總統。
朝鮮半島北南對話仍在進行,并曾實現物資交流和人員互訪。對話曾中斷三次。第一次是由于1983年全斗煥訪問緬甸期間大批隨行人員被炸死,南方認為系北方所為。第二次主要由于1986年美韓舉行"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第三次主要由于雙方未能就共同主辦198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達成協議。
(2)菲律賓
長期任總統的馬科斯曾在70年代實行軍法管制,停止政黨活動,引起廣泛不滿。80年代前期國內經濟狀況惡化。1983年著名反對派人士阿基諾從美國回國時遭槍殺,普遍認為槍擊事件受馬科斯指使,國內反馬科斯政權的運動高漲。1986年2月總統選舉后,馬科斯和阿基諾的夫人科.阿基諾均聲稱獲勝;發生支持科.阿基諾的大規模群眾運動,并得到軍隊支持;馬科斯被迫出走,流亡美國;科.阿基諾就任總統。美國在推翻馬科斯獨裁政權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表明80年代以來美國對不穩固的親美獨裁政權的態度發生了某些變化。科.阿基諾執政后,部分支持馬科斯的軍人多次發動政變未遂,共產黨和穆斯林反政府活動一度活躍,經濟困難較多,發展速度慢于其他東盟國家。80年代末國內局勢趨向穩定。在菲律賓的堅持下,美國在菲律賓的兩個重要軍事基地于80年代末被迫撤離,從而結束了美國在東南亞的軍事存在。
(3)越南
入侵柬埔寨后始終未能有效控制柬埔寨廣大農村、特別是西部山區,并遭到國際社會廣泛反對。由于幾十年來一直處于戰爭之中,生產停滯,經濟困難嚴重。1986年7月越共中央總書記黎筍去世。不久,曾長期在南方工作的阮文靈和范雄先后擔任越共中央總書記和部長會議主席,開始進行變革。在國內,注重經濟發展,改革經濟體制,經濟日趨活躍;對外轉向爭取政治解決柬埔寨問題。1989年9月宣布完成從柬埔寨撤軍。此后,經濟在經過幾年嚴重通貨膨脹后恢復穩定并有所發展,與東亞各國和西方國家的關系逐漸改善。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后,仍保持對柬埔寨內部事務的影響,柬埔寨國內民柬方面與金邊方面的對立仍未消除。
2.南亞政局
進入80年代以后,印度和巴基斯坦注重推進國家的現代化,對經濟政策作了一定的調整,國內政局繼續發生變動。
(1)印度
英.甘地重新執政后,放寬對私人經濟的限制,實行有限的對西方開放,引進外國資金和技術,經濟繼續保持增長。80年代初國內錫克教徒分離主義運動高漲,在部分地區演變為有武裝的騷亂,政府派軍隊鎮壓,造成大量傷亡。1984年10月英.甘地被錫克人刺死,其子拉.甘地繼任總理。拉.甘地主張消除國內分歧,維護國家統一,使政局保持穩定;在經濟上,進一步放寬對私營經濟和外資的限制,積極整頓國營經濟,增強市場機制的作用,發展速度加快;采取更靈活的對外政策,并卷入斯里蘭卡國內政府與泰米爾人的沖突。1989年底國大黨在大選中失利,由人民黨等組成不穩固的少數派聯合政府。1991年5月拉.甘地在競選時被泰米爾人刺死。6月國大黨再次執政,拉奧任總理,政局大體穩定,經濟上進一步開放,市場機制的作用更為顯著,經濟繼續發展。
(2)巴基斯坦
哈克任總統后國內恢復穩定,實行一定程度的伊斯蘭化。
1985年取消軍法管制,穆斯林聯盟的居內久任總理,經濟有所發展。1988年5月哈克再次解散國民議會,解除居內久職務。8月哈克因座機爆炸去世。11月舉行大選,布托之女貝.布托領導的人民黨獲勝,貝.布托在軍隊認可下任總理。1990年8月總統伊沙克.汗在軍隊支持下解除貝.布托職務,反對派謝里夫執政,經濟政策更趨靈活,保持發展勢頭。1993年伊沙克.汗和謝里夫在人民黨和軍隊壓力下辭職,貝.布托通過選舉再度執政,政策更趨穩健,繼續推動國家發展。
(3)斯里蘭卡
西.班達拉奈克領導的自由黨在1977年下野,統一國民黨在此后長期執政,賈亞瓦德納、普雷馬達薩先后出任總理和總統。80年代后期,北方的泰米爾人分離運動高漲,政府和泰米爾武裝組織發生長期武裝沖突,印度軍隊曾進駐斯里蘭卡北方。斯里蘭卡長期實行緊急狀態,政府難以控制局勢。1993年5月總統普雷馬達薩被炸死。在1994年大選中,班達拉奈克之女庫馬拉通加領導的人民聯盟獲勝,庫馬拉通加先后任總理和總統,西.班達拉親克再任總理。
(4)阿富汗
蘇聯入侵阿富汗后未能有效控制阿富汗全境,以巴基斯坦和伊朗為基地的抵抗運動日益壯大、活躍。1988年4月,在聯合國主持下,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以及蘇聯和美國簽署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的日內瓦協議。
1989年2月蘇聯按協議完成從阿富汗撤軍。此后,阿富汗國內各派之間的沖突仍長期持續。
3.西亞北非局勢
伊拉克與伊朗之間的戰爭嚴重影響80年代的西亞局勢。兩伊同為西亞大國,伊拉克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什葉派穆斯林居多數,但長期由遜尼派執政,伊朗主要居民是波斯人,什葉派居絕大多數,兩國對阿拉伯河和若干波斯灣島嶼存在爭端。伊朗在革命后主張輸出伊斯蘭革命,支持伊拉克什葉派的反政府活動,引起伊拉克和其他海灣國家不安。1980年9月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布廢除兩國邊界協議,伊拉克軍隊大舉進攻伊朗,占領大片伊朗領土。一年后伊朗軍隊反擊,收復大部分失地。1982年6月伊拉克單方面停火,將軍隊撤回境內,伊朗隨即發動攻勢,進入伊拉克境內,此后雙方長期僵持。1984年初起,雙方為削弱對方的經濟力量開始襲擊進入波斯灣的油輪。多數阿拉伯國家和西方國家同情、支持伊拉克,敘利亞、利比亞等國支持伊朗。1987年美國海軍進入波斯灣為科威特油輪護航,曾與伊朗發生沖突,美國軍艦在1988年7月擊落一架伊朗民航客機,機上290人遇難。1988年4月伊拉克開始反攻,7月霍梅尼表示接受有關的聯合國決議,8月底兩伊停火。兩伊戰爭造成100多萬人傷亡,使兩國經濟陷入困境,海灣地區局勢長期動蕩。
1982年以后黎巴嫩仍持續動蕩,除黎巴嫩國內各派民兵不斷發生沖突外,以色列和敘利亞都在黎巴嫩駐軍并卷入黎巴嫩國內沖突,伊朗也積極支持黎巴嫩伊斯蘭激進勢力。1983年5月,在美國調解下,黎以達成以色列軍隊分階段撤離的協議,美國承諾增加對以色列的援助。以軍開始撤離后,黎巴嫩各派沖突加劇。10月200多名在黎巴嫩的美軍官兵被炸死,美國被迫從黎巴嫩撤出執行維和使命的軍隊。1984年3月,在敘利亞的影響下,黎巴嫩宣布廢除黎以協議。1985年6月黎以再次達成撤軍協議,規定以色列可在黎巴嫩南部的安全區內駐扎軍隊。此后,黎巴嫩各派沖突仍持續,其背后有敘利亞、伊朗、以色列等國的背景。各種形式的恐怖活動時有發生,一批西方人士被扣為人質。進入90年代以后,在敘利亞、沙特阿拉伯等國調解下,黎巴嫩國內各派趨向和解,人質問題得到解決,開始了長期戰亂后的重建,經濟有所恢復。
80年代阿以關系的焦點是巴勒斯坦問題。在以色列長期執政的利庫德集團對此持強硬立場,不僅拒絕接觸和談判,還在被占領土建立定居點,安置大批猶太移民。1982年巴解總部被迫遷到突尼斯后,對被占領土巴勒斯坦人的控制能力有所削弱。為擺脫困難處境,阿拉法特和約旦國王侯賽因在1985年達成協議,商定在被占領土實現和平后建立約巴邦聯,巴方在此范圍內行使自決權,以期尋求巴勒斯坦問題的政治解決。
但后來約巴雙方多次對該方案發生分歧,以色列也不予認可。1987年被占領土巴勒斯坦人發生大規模起義,難民營中的巴勒斯坦青年和居民頻繁與以色列軍警發生沖突。起義持續多年。起義中產生簡稱"哈馬斯"的伊斯蘭抵抗運動,主張對以色列進行抵抗,建立政教合一的巴勒斯坦國家。哈馬斯有從事暴力活動的軍事組織,對以色列進行恐怖活動,以色列宣布其"非法",逮捕其領袖和大批成員。巴解組織也與哈馬斯有分歧并發生沖突。1988年12月阿拉法特宣布接受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承認以色列的生存權并反對恐怖活動。美國遂同意與巴解進行實質性對話。1989年初阿拉法特就任巴解建立的巴勒斯坦國總統。巴勒斯坦國迅速得到包括多數西方國家在內的眾多國家的承認。巴解組織采取的這些趨向和解的積極步驟為政治解決阿以爭端開辟了新的前景。1991年10月底美蘇主持下的中東和平會議在馬德里開始舉行。這是阿以雙方首次共同討論中東和平問題。得到巴解組織授權的被占領土溫和派巴勒斯坦人士與會,并同以色列代表談判。1992年持強硬立場的利庫德集團在以大選中失利,工黨執政,拉賓任總理,佩雷斯任外交部長。隨后,中東和會繼續舉行。
在北非。利比亞與西方國家的關系持續緊張。1986年3月和4月,美國以利比亞參與爆炸西柏林一家美軍人員使用的舞廳等恐怖活動為由,兩次空襲利比亞,炸死卡扎菲養女。1988年12月發生美國民航客機在英國洛克比上空爆炸造成270人死亡的事件,1989年9月發生德國民航客機在尼日爾上空爆炸造成170人死亡的事件。美國認為兩起事件均為利比亞所為。利比亞因此受到國際制裁。后來,利比亞注重同西歐國家改善關系。80年代中期突尼斯終身總統布爾吉巴因年邁而政策多變,總理本.阿里取而代之,實現政權和平更迭,政局保持穩定。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