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速度與激情》系列的第五部作品,2011年上映的《速度與激情5》(Fast Five)在整個系列中扮演著承前啟后的關鍵角色。
憑著極佳的剪輯節奏和娛樂性,《速度與激情5》不僅刷新了系列在內地的票房,且評分一度位列豆瓣 Top250強,至今仍被不少粉絲和媒體人評為系列最佳。
在此之前,該系列的核心一直是街頭賽車文化,而《速度與激情5》徹底突破了這一框架,將故事升級為一場精心策劃的高智商劫案,這一轉變使系列從B級賽車電影躍升為好萊塢頂級動作大片。
它不僅徹底改變了該系列的敘事風格和格局,更通過選擇巴西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作為主要拍攝地,為影片注入了獨特的文化張力和視覺沖擊力。
里約熱內盧本身就是一座充滿矛盾的城市,它美麗、危險、充滿生命力,這種城市與電影的雙向選擇,最終成就了動作片史上的經典之作。
而在2011年上映的另一部電影《里約大冒險》(Rio),則以其絢麗的視覺風格、熱情洋溢的音樂和獨特的巴西文化表達,在商業上大獲成功,更因其藝術性和文化價值幾乎成為巴西旅游的宣傳片。
《里約大冒險》全景式地展現了里約熱內盧的風光,包含了雜亂錯落的貧民窟、燈火輝煌的富人區,以及神秘的熱帶雨林、悠閑的陽光海岸。
影片最直觀的吸引力在于其極度飽和的色彩運用,特別是狂歡節游行,羽毛服飾、花車和燈光構成了一場流動的色彩盛宴,堪稱動畫史上最華麗的場景之一。
這座城市的魅力遠不止于電影畫面,它的海灘、山脈、歷史街區和桑巴文化,共同編織出一幅令人沉醉的南美風情畫卷。
里約熱內盧坐落于巴西東南部的大西洋沿岸,地處瓜納巴拉灣(Guanabara Bay)西岸,背靠陡峭的山脈,面朝蔚藍的海水,形成獨特的“山海城”景觀。
里約熱內盧的歷史始于1502年1月,葡萄牙探險家抵達瓜納巴拉灣,誤以為這是一條大河的入海口,當時正值一月,故將其命名為“一月之河”。
里約熱內盧曾長期作為巴西的首都,其首都地位持續了近200年,直到1960年巴西利亞建成后才被取代,如今是巴西重要的文化和旅游中心。
2012年7月,里約山海間的卡里奧克景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個同時擁有世界文化景觀遺產封號的城市。
里約的氣候屬于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暖濕潤。里約熱內盧位于南半球,其冬夏與北半球相反,夏季(12月至3月)炎熱多雨,但海風調節了高溫,冬季(6月至8月)則涼爽干燥,適合登山、觀景。
每年2月是里約熱內盧最熱鬧的時候,里約的狂歡節常常被認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慶祝活動,這是一場匯聚數百萬人的盛大慶典,展現出色彩、聲音和情感的奇妙交融。
桑巴學校是狂歡節的核心,提前半年便開始準備節目,自編、自創舞曲、舞蹈和服裝等,而且互相保密,以確保他們的表演,可以獨具特色并且驚艷觀眾。
如果有一座城市能同時詮釋狂野與浪漫、自然與人文、貧窮與奢華,那一定是里約熱內盧。在這里,旅行不僅是觀光,更是一場感官與靈魂的碰撞!
基督山
基督山(Corcovado)位于蒂茹卡國家森林公園(Tijuca National Park)內,海拔710米,是一座由花崗巖構成的陡峭山峰。其名意為“駝背”,源于山體輪廓的獨特曲線。
基督像(Cristo Redentor)聳立在山巔, 是里約最著名的象征,落成于1931年,總高38米,重達1145噸,左右手的指間距達到了23米。
這座巨大的雕像身著長袍,雙臂平舉,以君臨之姿深情俯瞰著瓜納巴拉灣,像是在護呵山腳下的里約城,又表達著博愛的精神和對獨立的贊許。
基督像在云霧繚繞間若隱若現,張開著的雙臂從遠處望去,就像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顯得神秘莊嚴,在2007年被評為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
1991年,戴安娜王妃出訪巴西時,也曾在基督像下留影。
游客可以乘坐紅色小火車穿越蒂茹卡森林抵達山頂,或選擇徒步登山。登上山頂可俯瞰整座城市、瓜納巴拉灣和綿延的海岸線。
甜面包山
甜面包山(P?o de A?úcar)是里約的天然地標,396米高的花崗巖山體像一顆被海浪打磨圓潤的巨礫。
該山因形似一塊面包而得名,源于巴西歷史上以甘蔗出口聞名的時期,當時甜面包是甘蔗提煉后形成的圓錐形物體,與該山的形狀極為相似。
可以乘坐著名纜車“bondinho”,纜車連接著烏爾卡山和甜面包山,在空中欣賞里約全景,是許多游客最期待的體驗之一。
黃昏時分,乘纜車登頂,整座城市在腳下鋪展,科帕卡巴納海灘的弧線泛著碎金,遠處的基督山籠罩在暮靄中,直升機如蜂鳥般掠過貧民窟的彩色屋頂。
懸崖奇石
如果你在 Ins 上搜索里約熱內盧,一定會看到“懸崖邊懸空”的驚險照片,這就是電報石(Pedra do Telégrafo)的招牌視角!
這塊巖石因其獨特的拍攝角度成為全球冒險愛好者的打卡圣地,但其實它的真實高度并沒有看起來那么可怕。
如果你想要一場腎上腺素飆升的冒險,攀登加維亞巨石(Pedra da Gávea)絕對是里約熱內盧最硬核的徒步路線!
這座海拔842米的巨型巖石不僅是里約最高的沿海山峰之一,還因其陡峭的懸崖、神秘的古老石刻和360度全景視野,成為戶外愛好者的終極挑戰。
中國亭
在蒂茹卡國家森林公園內有一座獨一無二的標志性觀景臺,名為“中國亭”(Vista Chinesa),飛角、重檐、雕龍和仿竹結構呈現出中式建筑風格。
玲瓏別致的亭臺承載著一段友好的中巴歷史記憶:19世紀初,首批中國茶農來到這片山林,引入茶樹種植技藝。1902年,為紀念歷史,當時的里約市長佩雷拉·帕索斯(Pereira Passos)命人建造這座涼亭。
駐足亭臺遠眺,可以一覽基督像等地標性建筑,天氣好的時候,甚至還可以看到面包山。
拉格公園
拉格公園(Parque Lage)緊鄰里約植物園,背靠基督山森林,這里不僅是里約熱內盧最詩意的城市綠洲,更是一座承載著百年歷史、藝術靈感和熱帶野趣的夢幻之地。
1920年代,巴西工業巨頭恩里克·拉格(Henrique Lage)為紀念他與意大利歌劇名伶加布里埃拉·貝贊松(Gabriella Besanzoni)的愛情,仿照意大利托斯卡納別墅,建造了這座新文藝復興風格豪宅。
莊園主樓以拱廊、回廊和意大利大理石裝飾,中庭的泳池倒映著基督山山的輪廓,成為里約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建筑之一。
泳池旁設有一家露天咖啡館,這里是公園最受歡迎的打卡點之一,別忘了在這里小憩片刻!
科帕卡巴納海灘
里約熱內盧的海灘舉世聞名,其數目和延伸長度為世界之最,全市共有72個海灘,其中的科帕卡巴納海灘(Praia Copacabana)最為著名。
科帕卡巴納海灘長約4公里,呈新月形,背靠繁華的城市,面朝大西洋,以其金色的沙灘、活力四射的文化和壯麗的景觀聞名。
黑白波浪紋人行道由巴西著名景觀設計師羅伯特·布雷·馬克斯(Roberto Burle Marx)設計,靈感來自葡萄牙傳統碎石路。
海水蔚藍,浪花雪白,沙灘潔凈松軟,加上終年氣溫適宜戲水,游人絡繹不絕。
巴西人酷愛沙灘運動,隨處可見即興的足球、排球比賽。
當地人也喜歡在沙灘上休憩、聚會,吃著芝士木薯球和冰鎮飲料享受愜意時光。
夜幕降臨后,海濱大道上數十家小酒吧亮起彩燈,桑巴節奏混著海浪聲,將狂歡延續到深夜。
貝夢德科帕卡巴納皇宮酒店
開業于1923年,科帕卡巴納皇宮酒店(Copacabana Palace)是巴西乃至南美洲最具標志性的酒店,之后被貝夢德酒店集團收購(現為 LVMH 旗下)。
貝夢德科帕卡巴納皇宮酒店(Copacabana Palace, A Belmond Hotel)坐落在里約熱內盧最著名的科帕卡巴納海灘,擁有私人沙灘區,既能享受熱鬧的海濱氛圍,又能保有私密性,是最受名流、富豪追捧的入住選擇。
通過贊那度預訂貝夢德科帕卡巴納皇宮酒店,會員尊享免費優先升房、免費早餐、免費按摩一次、靈活入住等禮遇。
這家酒店近百年來接待了包括曼德拉和愛因斯坦等眾多王室政要、各界名流,他們的黑白肖像,在酒店M層的名人廊上排成長列。
馬賽克鋪就的泳池是里約名流的社交中心,曾出現在無數電影和雜志中,充滿1920年代的復古魅力。
戴安娜王妃也鐘愛此地,曾在午夜兩點獨享泳池,暢游身姿成為經典瞬間。
酒店客房分布在一棟主樓和一棟塔樓里,陽臺俯瞰科帕卡巴納海灘,部分套房帶私人泳池。
房間內部裝飾融合 Art Deco 風格,古董家具、水晶吊燈和巴西藝術藏品遍布各處。
不僅在住宿上極盡尊貴,酒店的餐飲體驗更是融合了巴西風情、意大利傳承與亞洲靈感,成為美食家們的朝圣地。
Cipriani 是招牌餐廳,提供經典意式美食;MEE 餐廳結合日本、泰國、中國風味,是里約最頂級的亞洲餐廳之一;泳池畔餐廳 Pérgula 主打巴西與國際風味,早餐尤其豐盛。
圣特蕾莎街區
圣特雷莎街區(Santa Teresa)位于里約熱內盧市中心的山丘之上,以百年電車、藝術工作室和殖民別墅聞名。
1820年代,巴西咖啡經濟爆發,里約的歐洲移民富豪在圣特雷莎山頂建造新古典主義別墅,這里涼爽通風,可俯瞰全城,成為權貴的夏宮聚集地。
20世紀隨著里約城市化擴張,富豪遷往新興的科帕卡巴納海灘和伊帕內瑪,圣特雷莎的別墅被分割成廉價出租屋,移民和貧民涌入。
1990年代,這里的低價租金吸引畫家、音樂家和詩人入駐,2009年里約申奧成功后,政府修復電車軌道,將圣特雷莎納入“文化走廊”項目。
如今這里頗具波西米亞風格,隨處可見藝廊和街頭藝術,與鵝卵石街道、鑄鐵路燈與傾頹的巴洛克教堂交融在一起,有著獨特的混血文藝氣質。
圣特雷莎電車(Bonde de Santa Teresa)是南美洲最古老的電車系統,自1877年運營至今,明黃色車廂從拉帕拱門出發,吱呀爬升200米海拔。
你可以選靠窗的座位,身體隨鐵軌晃動,欣賞窗外掠過的涂鴉墻、熱帶花園和突然出現的海灣全景。
拉帕拱門
拉帕拱門(Arcos da Lapa)始建于1723年,由葡萄牙殖民者設計,最初用于將山泉水引入城市。
42個拱門全長270米,高17.6米,采用白色石灰石砌成,形似羅馬式高架渠。
這里在1896年停用輸水功能,改造為圣特雷莎電車的高架軌道,至今仍在運行。
拉帕拱門如今成為拉帕夜生活區的象征,夜晚,拱門下擠滿街頭表演者和狂歡的人群,周圍聚集著桑巴酒吧、露天音樂舞臺。
塞勒隆階梯
在里約熱內盧的拉帕區(Lapa),一條由彩色瓷磚鋪就的階梯如同瀑布般傾瀉而下,這就是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階梯”之一的塞勒隆階梯(Escadaria Selarón)。
智利藝術家喬治·塞勒隆(Jorge Selarón)在1990年偶然租下階梯旁的一間小屋,最初,他只是想修補破損的臺階,但很快,這個想法演變成了一場瘋狂的創作,他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瓷磚、瓷片和玻璃,將它們拼貼成流動的圖案。
階梯的主色調是紅、黃、藍、綠,階梯上的2000多塊瓷片來自60多個國家,包括中國青花瓷碎片、荷蘭代爾夫特藍陶、葡萄牙彩繪磚等。
如今,塞勒隆階梯已成為里約最熱門的打卡地之一,游客們在這里尋找家鄉的瓷磚,坐在階梯上拍照,聆聽街頭音樂。
明日博物館
明日博物館(Museum of Tomorrow)是巴西最具未來感的科學博物館之一,位于里約熱內盧市中心的海濱區。2015年12月開放,迅速成為城市的地標和文化象征。
博物館外觀宛如一艘太空船或巨型骨架,靈感來源于巴西熱帶植物與骨骼結構。
博物館采用環保技術,太陽能板調節能源、海水冷卻系統,以及可調節日照的鰭狀結構,體現可持續理念。
不同于傳統博物館,這里以科學、技術與生態為核心,探討人類面臨的全球挑戰。其建筑與內容的結合,使其成為里約“城市復興”的象征。
皇家葡文博物館
皇家葡文圖書館(Real Gabinete Português de Leitura)被譽為全球最美的圖書館之一,位于里約熱內盧市中心。
圖書館藏書量逾35萬冊,是目前除葡萄牙外,世界上收藏葡萄牙語書籍最多的圖書館。
這座圖書館的誕生源于一個浪漫的執念:19世紀的葡萄牙移民們渴望在異鄉守護母語文字。1887年,由葡萄牙建筑師設計、巴西工匠建造的這座文化堡壘正式落成,每一塊石材都從里斯本漂洋過海而來。
鐵藝穹頂與彩繪玻璃天窗,自然光灑落如教堂般神圣,柚木書架高至穹頂,每一個書架從底部到天花板都擺滿了書,非常壯觀。
里約大教堂
里約大教堂(Catedral Metropolitana)始建于1964年,1976年落成使用,是這座城市最具標志性的現代宗教建筑之一,以其獨特的造型和震撼的內部設計吸引著游客和信徒。
和歐洲古老典雅的教堂不同,里約大教堂是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現代化建筑,靈感來源于瑪雅金字塔,但融入了現代元素。
教堂呈圓錐形,高75米,底徑106米,整個框架結構由規則的方框構成,內部是可以容納2萬人的恢弘空間。
四扇彩色玻璃窗從地面延伸至穹頂,晴天時,陽光透過玻璃窗灑落,教堂內變幻出藍、綠、紅、黃的光斑,宛如神跡。
圖片來源
巴西國家旅游局 / 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點擊進入「贊那度旅行」小程序,查看更多精選行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