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9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在林芝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儀式。這個項目的體量是驚人的:計劃總裝機容量接近8000萬千瓦,年發電量預計4000億千瓦時,相當于3.5個三峽大壩的能量。
人類社會的進步,本質上是一部能源利用方式的進化史。
從鉆木取火到駕馭蒸汽,再到今天的電氣化與信息化,每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都由一種新的主動力源掀起。直到今天,驅動世界運轉的核心引擎,很大程度上依然是化石能源——煤炭和石油。
但是我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化石能源是地球億萬年積累的財富,但終究有被采盡的一天。這條路,走不到永遠。
一些發達國家曾經高喊“碳中和”,后來又因為現實利益而搖擺不定,但這并沒有改變中國自己的節奏。我們不僅提出了明確的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更在用實際行動鋪設一條通往未來的能源新路。
這條新路,就是徹底擺脫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在舊能源的余暉徹底熄滅之前,完成向清潔、可持續能源的全面轉型。
這并非一句空話。看看中國的能源版圖,你會發現一場深刻的變革早已在發生。
中國的光伏裝機規模,已經占據了全球的大半壁江山;巨大的風車葉片,貢獻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風電產能;在水電領域,全球新增的水電站超過一半都建在中國;而在核電方面,中國在運、在建和已核準的機組總規模,也達到了世界第一。
根據《中國能源數據報告2025》的數據,2024年,中國的總發電量突破了10萬億千瓦時大關,其中超過三分之一都來自清潔能源。
這不是簡單的數字增長,背后是天量的資本投入和技術攻堅。從將西部充沛電力無損耗送往東部沿海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到解決新能源“看天吃飯”問題的儲能設施,這些默默無聞的基礎設施,才是能源轉型的底氣所在。
把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拼湊起來,一幅宏大的戰略圖景便清晰浮現:中國正傾盡全力,搶占下一次工業革命的能源技術制高點。
未來的世界競爭,無論外在形式如何變化,其核心必然圍繞著能源展開。誰掌握了穩定、清潔、高效的能源體系,誰就拿到了通往未來的船票。
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雅魯藏布江下游的這個超級工程,它的意義就豁然開朗了。它不僅僅是為了增加幾千億度的發電量,更是這個宏大戰略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動力源。
當然,如此巨大的工程也引來了鄰國,特別是印度的擔憂,炒作所謂的“水資源武器化”。這種說法其實經不起推敲。雅魯藏布江下游河段的落差高達兩千多米,這種地理條件決定了它只能是“徑流式”發電,也就是水流過來就直接發電,根本不具備建設一個巨大水庫來蓄水的能力。
小時候在小溪邊玩過筑壩抓魚的人都明白一個簡單的道理:想把一條奔騰的河流徹底截斷,憑人力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真正能威脅下游水源的,是像德崇扶南運河那樣,直接開鑿一條新河道,把主流的水引走。雅魯藏布江這個項目,顯然不是一回事。印度的擔憂,更多是出于地緣政治的操弄和輿論宣傳,我們不必為此自亂陣腳。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開工,是中國能源戰略落下的又一枚重子。它所承載的,遠不止是電力的生產,更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發展路徑的深思熟慮和堅定決心。
這不僅僅是一座大壩,更是中國自立自強,逆天改命,奮斗不息的民族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