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存乎萬物之間,人類的發展離不開禮儀和戰爭。而武器既可以用于禮儀,又可以用于戰爭。
世界上有很多神話武器,比如盤古開天斧、軒轅劍、雷神之錘、海神三叉戟等。它們無所不能,甚至能呼風喚雨。
但它們大部分都是虛構的,真實存在的都有哪些呢?
仁道之劍
春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成熟,兵器種類增多,比如戈、矛、鉞、短劍等。
公元前496年,吳越兩國爭霸。
天下第一鑄劍大師歐冶子,收到了越王允常的邀請。越王想要讓他鑄造一把神兵利器,幫助越國增強軍事實力。
歐冶子一番構思后,帶著妻子孩子,跋山涉水來到福建和浙江交界的湛盧山。
他要在這里尋找鑄劍所用的神鐵和圣水。
找到材料后,歐冶子“辟地設爐”,歷時三年才打造出一把自己滿意的神器。
這把劍鑄成之時,“精光貫天,日月爭耀,星斗避彩,鬼神悲號”。
歐冶子為這把劍起名“湛盧劍”。
歐冶子在鑄造時,為這把劍注入了“五金之英,太陽之精”,能感知持有者德行。
只見這把劍通體烏黑、鋒芒蓋世,它就猶如一只天道之眼,關注著持劍者的品行操守。
當君主施行仁政時,劍會散發神采;反之則黯然離去,故有“君有道,劍在側,國興旺;君無道,劍飛棄,國破敗”的讖言。
劍成之后,越國勢危,已經不是一把劍能夠挽回的了。
越王允常便將湛盧、魚腸等神器獻給了吳王僚來緩和兩國的矛盾。
可之后,公子光在伍子胥和兵圣孫武的協助下,派專諸刺殺了吳王僚。
這把自帶靈性的劍便落入了公子光的手中。
公子光篡位后,是為吳王闔閭,但由于闔閭弒君上位,得位不正,湛盧劍竟然自行飛往了楚昭王身邊。
之后湛盧劍幾經輾轉,隨著時間的長河,西晉時期名將周處(“除三害”主人公)曾獲此劍。
明代《武穆遺事》中,又提到周處后人又將湛盧劍送給了岳飛,助力岳飛北上抗金。
而岳飛遇害后,這把劍再次消失。湛盧劍現在在哪里,不為人所知。
而同時期鑄造的越王勾踐劍,經過兩千多年的時間,依舊完美保存,鋒利無比。
歐冶子很可能在鑄劍時采用了復合金屬工藝。劍脊含銅量較高,可以保證韌性;刃部含錫較多,可以增強硬度;劍身或許經過硫化處理,從而形成了防銹花紋。
這種工藝比西方早兩千年。
以湛盧劍的工藝來說,它很可能正安靜地待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等待明主的降臨。
草薙劍
日本神話中,八岐大蛇亂世,它擁有八頭八尾,身軀蜿蜒如同連綿山脈。
大蛇的眼睛是赤紅色,背部覆蓋青苔和樹,它所到之處洪水泛濫、莊稼盡毀。
八岐大蛇從高志來到出云地區,連續七年吞噬了腳摩乳與手摩乳夫婦的七個女兒。
第八年時,伊邪那岐與伊邪那美的兒子,須佐之男被流放到了出云國,遇到了悲痛的老夫婦。
老夫婦擔心第八個女兒奇稻田姬也被大蛇吃掉,向須佐之男求助。
于是,須佐之男釀造了八桶烈酒,引誘八岐大蛇飲用。
醉酒后的八岐大蛇戰力大損,須佐之男趁機用十拳劍斬下了大蛇的頭顱。
當斬到第四根尾巴時,十拳劍斬到了一個硬物,還被磕破了一個角。
翻開尾巴一看,原來是一把太刀,大蛇的頭頂上有云層縈繞,所以須佐將這把劍命名為天之叢云劍。
將大蛇的頭和尾巴全部斬掉后,須佐之男封印了它,而后將天之叢云劍獻給了天照大帝。
這把劍后來傳至第十二代景行天皇時,景行天皇因不滿小兒子皇子倭暴虐的性格,命他東征十二國,可是卻不給他一兵一卒。
倭建命深感這是父皇想置他于死地,便向擔任伊勢神宮巫女的姑母倭姬命哭訴。
倭姬命于是將天之叢云劍偷偷給了倭建命。
作為天皇的兒子,倭建命以勇猛著稱。
剛到相模國時,他輕信了當地首領的話,打算前往荒野尋找狂暴之神。
可是進入荒原沼澤后,倭建命遭遇到了當地土著的火攻。
周圍草地全部被點燃,倭建命便揮劍斬草開辟道路,卻發現這把劍能控制風向,于是他揮劍改變火勢方向,才得以逃脫。
為了紀念此事,他將天之叢云劍改名為“草薙劍”。
東征歸來后,倭建命又奉命討伐伊吹山神,因輕視山神而中毒受傷。
倭建命最終在能煩野因傷勢過重去世,年僅31歲。
之后,草薙劍就由美夜受比姬保管,到美夜受比姬即將死亡時,她建造了一個神社,將草薙劍以主神的地位,保存在了這里。
天之叢云劍更是象征著力量和征服。
到現代,八咫鏡、八尺瓊勾玉、和天之叢云劍一直是日本皇室的三神器,象征著日本天皇的權勢和地位。
咎瓦尤斯
咎瓦尤斯之劍是歐洲中世紀最著名的圣劍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傳說中這把劍由鐵匠加拉斯耗時三年鍛造完成,劍身寬闊平滑呈錐形。
其傳說源自11世紀法國英雄史詩《羅蘭之歌》。
作為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大帝的佩劍,它被描述為天使通過天堂的金島送至人間的神器,劍身由純金打造,鑲嵌珍貴寶石,能散發“比陽光更耀眼的光芒”使敵人失明。
咎瓦尤斯之劍法語名稱是“Joyeuse”,意為“歡悅”,源自法蘭克軍隊的戰時吶喊聲,另一別稱“地球之劍”則象征其承載的統治權威。
查理曼大帝從西班牙征戰歸來后獲得此劍,其神力被認為可助持有者“橫掃歐洲統治世界”。
但丁《神曲·天堂篇》一書中,將這把劍描述為“閃耀正義之光的圣器”。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則強化其與騎士精神的關聯。法國南部甚至存在以該劍命名的小鎮。
作為法國歷代君主加冕必備器物,咎瓦尤斯出現在路易十四至十六的官方肖像中,其持有姿態被嚴格規定為“右手執劍指向天際”,象征君權神授。
現存的咎瓦尤斯之劍,收藏在盧浮宮。這把咎瓦尤斯為13世紀制作的儀式復刻品,位于黎塞留翼二層展廳。
朗基努斯槍
朗基努斯之槍是基督教最著名的圣物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約圣經·約翰福音》。
記載顯示,耶穌被釘十字架后,羅馬百夫長朗基努斯為了確認耶穌是否死亡,用長矛刺入耶穌側腹,隨即耶穌身上有“血和水”流出。
圣經雖未記載士兵姓名,但后世基督教傳統將其命名為朗基努斯,并衍生出更豐富的傳說:刺傷耶穌時,濺出的血水治愈了朗基努斯的眼疾,促使他皈依基督教并成為圣徒。
血水被視為“洗禮與圣餐”的預表,象征信徒通過基督獲得救贖。
這對應《撒迦利亞書》書中所說:“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人”。朗基努斯槍的治愈能力,強化了耶穌神性的證據鏈。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朗基努斯之槍由于權力的爭奪,被斷成了三截。
拆分后被重新打造成三柄新槍,分散開來。
這三柄長槍,一柄在維也納霍夫堡博物館,曾在13世紀加裝黃金槍套,含疑似4世紀鐵質矛頭。
一柄在羅馬奧古斯丁教堂,東哥特王帖阿多利抗擊匈人時使用。
還有一柄在大格拉斯頓柏立修道院,英國王室加冕儀式曾使用,槍柄刻有凱爾特十字紋飾。
結語
因為禮儀和戰爭的復雜性,武器往往被賦予了象征意義。
每個神話故事,都是當時時代背景的縮影。
那你們還知道哪些神器,留下了傳說,被人們傳唱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