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1895—1990),史學大師、國學大師。著有《國史大綱》《國史新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等1700余萬字的史學和文化學著作。錢先生說: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編者按:中國歷史長河中,君主制度曾長期占據政治舞臺,其深刻影響延續數千年。這種獨特的政治體制,為何能在中國扎根生長?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歷史邏輯與文化根源?
錢穆先生在《中國為什么長期實行君主制度》中,深入剖析了這一歷史現象。錢穆先生作為史學大家,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歷史視角,為我們理解中國傳統政治提供了珍貴的見解。他的研究不局限于表面的政治制度,更深入到文化、社會結構等多個層面,揭示了君主制度在中國長期存在的必然性與合理性。這篇文章收錄于錢穆先生的《國史新論》中。
在文中,錢穆先生指出,中國傳統政治理論強調官位上的職分與責任,皇帝雖居高位,但并非絕對獨裁,宰相同樣不能獨裁。同時,中國自秦以后形成大一統國家,社會結構和地域特點使得皇帝公選難以推行,世襲皇室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家的安定。
在當下,重新審視秦穆先生的這些論述,有著特殊的意義。一方面,它幫助我們更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避免因片面理解而產生誤解;另一方面,也能讓我們從歷史中汲取智慧,思考現代政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希望讀者能跟隨錢穆先生的筆觸,走進歷史深處,探尋中國君主制度的奧秘。
中國為什么長期實行君主制度
錢穆
季康子問政,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又說:“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又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風,必偃。”這里所提出的,并不是政治上的主權應該誰屬的問題,而是政治上的責任應該誰負的問題。社會上一切不正,照政治責任論,全由行政者之不正所導致,所以應該由行政者完全負其責。孔子又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君樣子,盡君的責任,臣才能像臣樣子,盡臣的責任。臣不臣,還是由于君不君。遠從《尚書》起,已說“萬方有罪,罪在聯躬。”這是一種君職論,絕不是一種君權論。……
中國傳統政治理論,是在官位上認定其職分與責任。皇帝或國君,僅是政治上最高的一個官位,所以說天子一位,公、侯、子、男各一位,共五等。君一位,卿、大夫、上、中、下士各一位,共六等。天子和君,在政治上也各有他應有的職分和責任。天子和君不盡職,不勝任,臣可以把他易位,甚至全國民眾也可以把他誅了。這是中國傳統政治理論之重點,必先明白得這一點,才可以來看中國的傳統政治。……
中國傳統政治,皇帝不能獨裁,宰相同樣地不能獨裁。而近代的中國學者,偏要說中國的傳統政治是專制是獨裁。而這些堅決主張的人,同時卻對中國傳統政治,對中國歷史上明白記載的制度與事跡,從不肯細心研究一番。他們也許又會說,不許任何一人專制,是最高明的專制。不許任何一人獨裁,是最深刻的獨裁。總之,他們必要替中國傳統政治裝上“專制”二字,正如必要為中國社會安上“封建”二字一般,這只是近代中國人的偏見和固執,決不能說這是中國以往歷史之真相。……
中國傳統政治,不能不說它含有許多合理的穩定性,于是一個皇室,往往隨著政府穩定而傳襲到兩三百年以上,這些都不斷地造成而且增加了皇帝和皇室在中國傳統政治里面的比重。皇帝不能皆賢,縱賢,而使長時期高踞尊位,總不免要在政治上橫添許多不良的影響。但這是人事問題,不關政治體制。我們不能專據這些人事來衡定整個的政治體制,來抹殺那整個政治體制背后所有的理想,及其一切規制法理之用心所在。古今中外,人類歷史尚無發現一種絕對有利無弊的政制,亦沒有一種可以推行數百年之久,而不出毛病的制度。不僅以往如此,將來亦必還如此。若我們只專意來搜羅中國歷史上皇帝皇室種種罪惡,存心憑借它來批評中國的傳統政治,這也依然是偏見。
中國傳統政治,既主選賢與能,為何不想出一種皇帝公選的制度來呢?這亦有它外在客觀條件之限制。在貴族政治下,皇位容易公選,小國寡民城市國家的皇帝,也易公選。中國自秦以后,卻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社會上又沒有特權貴族存在,散漫的一千幾百個縣行政單位,居民多數在農村,皇帝公選無法推行。有一個舉國共戴長期世襲的元首,國家易趨安定。只求他不太作惡,利害兩權,而容許一個世襲皇室之存在,這不能說是全由于皇帝方面之壓力,也不能說是全由于人民方面之奴性。這盡可有一個較近光明的看法,較近情理的說法。
——錢穆先生《國史新論》
延伸閱讀:錢穆先生關于中西方“帝國主義”的論述
編者按:今天為大家分享錢穆先生關于中西方“帝國主義”的兩段論述,分別出自《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與《中國歷史研究法》。
先生對這一話題的思考貫穿于治學生涯中。《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是他對傳統政治制度的經典梳理,而《中國歷史研究法》則聚焦于歷史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兩段論述雖出自不同著作,卻共同指向一個核心:西方歷史上長期存在帝國主義擴張的軌跡,以武力、霸權為核心;而中國傳統中并無這樣的制度與思想,更重“王道”“協和萬邦”,以文化感召維系對外關系。即便強盛時,也多以文化感召而非武力征服來處理對外關系。
這些跨越著作的思考,為我們理解中西方文明的差異提供了獨特視角,重讀時仍能感受到歷史智慧的分量。
西方帝國主義大行其道,中國從來沒有這樣的制度和思想錢穆01
“帝國主義”這名詞原起于西方,中國則向來沒有。由秦漢到明代,中國向不成為一帝國。
帝國必然有他的征服地,征服地不蒙本國政府平等的統治。譬如英國在香港,以前在印度,都是派總督,法國在安南,也是派總督,對這些征服地另外管理。這才叫帝國主義。……其殖民地則是附屬于帝國,不許有民主。……把全國家分成了兩部分,一部是本國,一部是征服地。這才始得叫“帝國”。……
我們現在的毛病,就在喜歡隨便使用別人家的現成名詞;而這些名詞的確實解釋,我們又多不了解。西方人稱中國為“大清帝國”,又稱康熙為“大帝”。
西方有帝國,有所謂大帝,中國則從來就沒有這樣的制度和這樣的思想。而我們卻喜歡稱“大漢帝國”乃及“秦始皇大帝”了。在正名觀念下,這些都該謹慎辨別的。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02
西方此一二百年來,帝國主義大行其道,英、法等國都擁有大量海外殖民地,他們乃自羅馬傳統而來。但在中國,自秦以下,版圖雖大,統一政府所轄范圍雖廣,其政制則是郡縣的,不得以西方傳統的帝國相比擬。
但今天的中國人,事事喜歡模彷西方,因此隨口常稱“漢帝國”“唐帝國”云云。難道漢唐時代的中國人,除卻其中央政府所在地以外,各郡縣便均以殖民地視之,均以帝國征服方式來統治的嗎?
試看漢代選舉,唐代考試,對全國各地人才,一律平等對待,各地均有人士平均參加政府。一應賦稅法律等,亦是全國平等。此等規模,豈能與現代西方帝國之殖民地統治相提并論?即就清代之藩屬統治言,亦尚有中國傳統美意在,實在還值得今天我們來再行研討呀!
——《中國歷史研究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