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國際鐵路港的鐵軌上,一列中歐班列正緩緩啟動。冷藏車廂里,貼著 "九州御芝" 商標的桑枝香菇與木耳,被精密溫控在 2℃。15 天后,這些帶著四川武勝泥土氣息的菌菇,將出現在莫斯科超市的生鮮區,成為當地家庭餐桌上的新選擇。四川芝皇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俊峰站在站臺,望著遠去的列車,眼中映著 "一帶一路" 的遼闊圖景。
這趟跨越萬里的旅程,藏著中國農業的創新密碼。在武勝縣的生產基地,曾被當作廢料的桑枝正經歷神奇蛻變:75KW 的定制粉碎機將其化為細密木屑,經西南大學研發的專利技術調配,搖身變為培育菌菇的優質基質。從桑枝到菌棒,從養菌車間到無菌凈化室,每一步都嚴格對標歐盟標準 —— 德國進口的真空預冷機能在 1 小時內將鮮菇鎖鮮,生物檢測實驗室里,農殘指標被控制在 0.01mg/kg 以下。正是這樣的 "硬核" 品質,讓芝皇菌業的產品敲開了 30 多個國家的市場大門。
在 "一帶一路" 的版圖上,芝皇菌業寫下的不只是貿易清單,更是技術共享的篇章。在緬甸曼德勒省的示范基地,當地農民正用芝皇研發的 "桑枝栽培技術包" 培育香菇。這套包含菌種配方、智能溫控參數的 "中國方案",讓原本廢棄的桑枝成為致富資源,首批收獲的菌菇已通過跨境電商銷往泰國。"中國技術不是簡單輸出,而是和當地資源共生。" 李俊峰在東南亞農業論壇上的發言,道出了合作的真諦 —— 在越南,桑枝木耳種植培訓讓 200 戶農戶月增收超 2000 元;在哈薩克斯坦,適應性改良的菌棒技術解決了當地冬季種植難題。
從武勝田間到亞歐市場,從單一產品到全產業鏈輸出,芝皇菌業的故事里,藏著中國農業的升級路徑。當桑枝菌棒在中亞的溫室里萌發菌絲,當 "九州御芝" 的商標出現在迪拜的生鮮展,這些帶著 "中國智造" 印記的農業成果,正成為文明互鑒的鮮活使者。正如車間墻上那句 "芝常生、皇至臻" 的初心,芝皇菌業用小小的菌菇,在 "一帶一路" 上編織著綠色合作的網絡,讓中國桑枝的清香,飄向更遼闊的遠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