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國大提琴家 Filipe Massumi 合奏
2025年7月,一場沒有舞臺、沒有燈光的古琴演奏,在英國約克城墻邊悄然展開。中國古琴藝術(shù)家、浙派非遺傳承人林慶君,與英國大提琴家 Filipe Massumi 合奏《友誼地久天長》,用七弦古韻與西方弦音,在兩千年歷史石墻前交匯。
圍觀者席地而坐、低聲哼唱,現(xiàn)場不喧嘩,卻深情。這一幕,成為他此行英國文化之旅最動人的瞬間。
在專訪中,林慶君圍繞“文化走出去”的方式、東西方音樂的交流、古琴的現(xiàn)代語境表達(dá),進行了深入分享。
伊斯普維奇市政廳 獨奏《流水》
文化現(xiàn)場|“在歷史中,彈奏當(dāng)下”
Q:為什么選擇在約克古城墻下演奏?
林慶君:約克是一座沉靜、從容的城市,城墻更是歷史的見證者。古琴的氣質(zhì)講究“靜”“遠(yuǎn)”“虛”,它不張揚、不搶聲,卻能入心。那一刻,我覺得這把琴剛好找到了它該去的地方。
Q:外國觀眾對古琴的反饋如何?有沒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交流?
林慶君: 我以前總以為,只要聲音好聽,人們自然會喜歡。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記得那天中午,我在與約克副市長克里斯·卡爾威克(Chris Cullwick)夫婦共進下午茶時,受邀演奏了《平沙落雁》和《關(guān)山月》。他們雖然很有興趣,但反應(yīng)比較平靜;而當(dāng)我彈起《月亮河》時,他們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還立刻輕聲跟著唱了起來。
這讓我真正體會到:音樂要讓“喜歡聽的人”來聽,才有意義。不是我不堅持傳統(tǒng),而是堅持并不意味著排斥別人的熟悉感和喜好。音樂的本質(zhì),是連接,而不是單向輸出。
中外合作|“不是迎合,是相遇”
Q:這次與英國大提琴家合作,感觸如何?
我從小熱愛音樂,小時候組織過“飄泘”和“尋夢者”樂隊,玩過吉他打過鼓,因武漢音樂院作曲系讀過書所以也寫過很多歌。這次與大提家菲利佩、馬蘇米的合作,因古琴有獨特的演奏方式方法不同,對新曲《友誼天長地久》和《月亮河》進行移植,配指法,整理打譜到拍攝,錄音,剪輯總共只給兩天半的時間。當(dāng)時心想我泱泱大國五千年文明留下這么多的經(jīng)典琴曲不顧,為何彈他國之曲?這時。內(nèi)心有個聲音響起,音樂無國界!我捫心自問,即無國界,何以包容。我終于決定,放下執(zhí)念,入鄉(xiāng)隨俗。
Q:您覺得這種選擇,會不會“妥協(xié)”了傳統(tǒng)?
林慶君:恰恰相反,我覺得這是另一種堅定。我沒有去迎合,而是去“靠近”。古琴有它的尊嚴(yán),但尊嚴(yán)不等于固守。我想,我們這次不是融合,而是互相讓出空間,各自保留節(jié)奏,又彼此回應(yīng)。
與英國當(dāng)?shù)厮囆g(shù)家們交流與彩排
古琴傳播|“慢,是一種姿態(tài)”
Q:古琴作為“非遺”,走向世界最大的難點是什么?
林慶君:古琴是一種“慢”的藝術(shù)。在當(dāng)今這個被節(jié)奏和算法主導(dǎo)的時代,它注定無法成為所謂的“流量爆款”。但它真正的魅力,恰恰也在于這種“慢”。
古琴是內(nèi)向的、克制的、細(xì)膩的,它不喧嘩,需要聽者真正安靜下來,用心去聽、去感受。
當(dāng)然,藝術(shù)是不斷進化的。世界時刻在變化,如果我們自己不愿意放下成見與偏執(zhí),不主動自我反省與調(diào)整,那“走出去”就只是一個口號。真正的文化交流不是輸出,而是對話。唯有跳出自我陶醉和文化優(yōu)越的幻覺,才能真正融入世界,找到讓人聽懂、愿意聽的方式。
Q:那如何“讓世界聽懂古琴”?
林慶君:需要做“翻譯”,不是語言的翻譯,而是語境的翻譯。要讓古琴的“氣息”“距離感”在不同文化中也能找到共鳴。比如用他們熟悉的旋律,用我們的方式彈出來。這樣,他們才愿意靠近。既要繼承又能創(chuàng)新才能真正把古琴發(fā)揚光大。
伊斯普維奇市政廳 獨奏《流水》
英國之行|“音樂是城市之間的握手”
Q:除了演出,這次還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經(jīng)歷?
林慶君:在約克雕塑公園,我第一次嘗試在戶外自然空間里彈琴。沒有觀眾圍觀,但風(fēng)聲、樹影、雕塑和琴音彼此交織,那是一種很獨特的“無言對話”,讓我真正體會到文化不只是被看見,更可以“存在”在那里。
還有在市政廳,我和市長斯特凡·朗(Councillor Stefan Long)合作彈了一段《笑傲江湖》。他很感動,說古琴像是一種“用心呼吸的聲音”。那種對等、開放的文化交流,是我最珍惜的。
這次與英國管風(fēng)琴家安東尼·格雷(Anthony Gray)的交流也讓我收獲頗多。他對和聲的駕馭與復(fù)調(diào)的運用精準(zhǔn)到位,令人嘆為觀止,但更打動我的是他像在用整個人的情感,去詮釋一個完整的世界——仿佛一人即是一支樂隊,每一個音符都在傾訴人類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如是告誡,如是希望。這讓我更加相信:音樂,不只是聽覺藝術(shù),它本質(zhì)上是關(guān)于人、關(guān)于生命的表達(dá)。
約克郡雕塑公園
Q:你曾說“文化走出去,不是高聲宣講,而是低聲對話”。怎么理解這句話?
林慶君:我一直堅持“非舞臺化”的傳播方式。在城市的公共空間、自然場域中,讓古琴去“入世”,而不是“登臺”。
文化的真正交流,從來不是展示,而是靠近。從來不是強加,而是邀請。不是站在高處說“我是誰”,而是坐下來問:“我們能不能聊一聊?”
結(jié)語|“我不是去征服世界的,是去陪伴世界的”
林慶君的琴社設(shè)在上海。他常年教學(xué)、演出,也不斷把古琴帶入社區(qū)、美術(shù)館、公園和海外公共文化空間。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他沒有選擇高臺說教的路徑,而是踏實走入生活。
“音樂是情感的載體。一旦有人愿意停下來聽聽,就值得彈。”他說。
從五百年老木制成的古琴,到兩千年歷史的約克城墻;從泛音輕吟,到大提琴的低聲合奏,這次英國之行,是一場“慢藝術(shù)”的堅定表達(dá),也是一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真誠方式邁向世界的生動注腳。
伊普斯維奇座談會上向外國友人展示古琴 左林慶君 右馮健(翻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