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煥新啟幕的徐匯區湖南街道世紀商貿黨群服務中心座無虛席,一場江南絲竹賞析之旅在此奏響。來自上海國樂研究會的五位演奏家以絲竹為媒,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送進樓宇,讓白領們在午休間隙、公司“門口”便沉醉于傳統音韻之中,感受非遺雅樂的治愈力量。
江南絲竹在辦公樓內響起悠揚旋律
作為街道黨建聚力服務項目“梧桐清音”的重要活動,此次演出特邀上海國樂研究會傾情呈現。這支1941年由國樂大師孫裕德創立的民間團體,始終堅守著江南絲竹“秀美平和、溫婉靈動”的藝術本真,不僅多次舉辦國樂專場演出普及民族藝術,更在今年2月榮登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團體試點)名單。湖南街道正是該會的“江南絲竹傳承基地”,這場演出既是文化傳承的生動實踐,更是地企聯動的暖心舉措。
白領們現場了解江南絲竹的歷史
活動中,上海國樂研究會副會長何小棟擔任主講嘉賓,他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為現場觀眾展開了一幅江南絲竹的歷史長卷:從西周“八音”中便已存在的“絲竹”元素,到先秦《禮記·樂記》中“金石絲竹,樂之器也” 的記載;從明清時期在民間蓬勃發展的“清音”“仙樂”,到1952年“江南絲竹”名稱的正式確立,再到2006年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脈絡清晰的講解,讓聽眾對這門傳統藝術的淵源有了系統認知。
何小棟逐一介紹了江南絲竹八大名曲《行街》《云慶》《歡樂歌》等,并提煉出其“小、輕、細、雅”的藝術特色:樂隊配置精干小巧,樂曲風格輕松愉悅,旋律細膩精致,曲調秀雅清澈。他還詳解了曲目四大來源——戲曲音樂、江浙滬民間音樂、其他地區音樂及樂器獨奏曲,并特別提到笛、二胡、揚琴、琵琶為江南絲竹“四大件”,如今上海地區樂隊普遍加入古箏,豐富了音色層次。
理論講解與現場演繹交替進行,讓這場賞析之旅干貨滿滿又不失靈動。國家一級演奏員周韜、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范緯山,以及演奏員胡胤哲、劉之欣輪番登場,用琵琶的清脆、二胡的悠揚、揚琴的明快、笛簫的婉轉,與何小棟的古箏相和,先后奏響《歡樂歌》《霓裳曲》《云慶》等經典曲目。
地處上海音樂文化核心區的湖南街道,始終致力于將非遺文化與城市肌理深度融合。通過整合轄區優質資源,打造“建筑可閱讀、音樂可觸摸”的特色街區,讓民眾在街頭巷尾與非遺不期而遇,更讓“豎起來的社區”(樓宇)里回蕩著傳統雅樂的音符。
記者:奚亮
編輯:孫清渠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賬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