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12 日至 21 日,第六屆鼓浪嶼音樂季盛大啟幕,這座素有 “音樂之島” 美譽的小島再次成為全球音樂愛好者的焦點。在為期 10 天的活動中,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音樂家與優質原創音樂力量齊聚,通過近百場演出為鼓浪嶼注入新活力,更以多元融合的藝術表達鞏固了其 “音樂之島” 的國際品牌地位。
國際大師駐島:讓高雅藝術扎根群眾
“鼓浪嶼駐島藝術家計劃” 成為本屆音樂季的亮眼名片。作為第八位簽約駐島藝術家,國際管風琴界泰斗、德國著名管風琴家盧德格爾?盧曼不僅帶來 “管風琴 300 年”“晨星與舞蹈” 等獨奏音樂會,還舉辦大師課,并與廈門六中博雅合唱團合作音樂快閃,現場座無虛席。“這里有許多年輕女性將管風琴演奏得如此出色,觀眾接受度也更高了,非常令人驚喜。” 盧曼感慨道。
盧曼在大師班授課。(供圖)
首位管風琴駐島藝術家、英國音樂界明星托馬斯?托特也延續精彩,其 “從晨歌到夏夜的英倫旋律”“盛夏漫步的風琴之聲” 等音樂會,讓聽眾仿佛置身英國音樂殿堂。他曾獲女王音樂獎章、皇家愛樂協會 “器樂演奏獎”,李斯特作品專輯更斬獲法國音樂唱片最高獎項。
中外名家碰撞:建筑與藝術的共生共鳴
在鼓浪嶼八卦樓的紅磚拱廊下,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即興高歌《卡門》經典片段,開啟了歌劇與建筑的 “相互賦能” 之旅。“這種‘建筑與藝術共生’的場景,是傳統劇場給不了的,觀眾能近距離感受我們的情感與心跳。”《卡門》唐?何塞飾演者、上海音樂學院博士研究生馮浩然分享道。廖昌永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藝術形式,向世界介紹鼓浪嶼的音樂文化、世遺保護及中西方文化碰撞成果。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第三次登島,用 “流淌” 形容這里的音樂氛圍:“聽說每個家庭都擅長音樂,家庭音樂會已成常態,音樂是自然‘流淌’在生活中的。” 他在 “倚石聽聲” 中國聲樂作品專場音樂會中,攜手青年歌唱家演繹千年雅韻。在他看來,鼓浪嶼 “全島皆舞臺” 的氛圍既是創作自由的解放,也是藝術表達的深層挑戰,讓音樂回歸 “環境藝術” 的原始狀態。
多元音樂交織:古典與流行的雙向奔赴
當古典樂在建筑中沉淀,流行音樂在沙灘上點燃活力。12 日晚的流行音樂專場吸引超千名觀眾,臺北雨國樂隊主唱陳翰與原創音樂人 Chainhaha 帶來新歌《鼓浪的風 Good Flow》,歡快節奏掀起陣陣掌聲。“在海邊唱這首為鼓浪嶼寫的歌,別有一番情調。” 陳翰說。兩人曾在 “聲而向上” 兩岸青年音樂人創作營相遇采風,不僅斬獲最高獎,更收獲友情。
康昌永在12日卡門歌劇上即興演出。(供圖)
國際演奏組合也帶來多元風格盛宴。“意大利法國比利時爵士三重奏” 中,帕格尼尼大賽得主費多爾?魯丁的小提琴、獲 “金音叉獎” 的弗洛里安?諾阿克的鋼琴,與圭里諾?貝拉羅薩的薩克斯碰撞出自由激情;德國 “Phaeton 鋼琴三重奏” 以嚴謹細膩的演奏展現古典魅力;慕尼黑愛樂弦樂四重奏則用悠揚弦樂詮釋古典音樂的永恒,其核心成員終身任職于慕尼黑愛樂樂團,特邀大提琴手為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副首席。
國內藝術家同樣綻放光彩。著名管風琴和羽管鍵琴演奏家沈凡秀與中央民族樂團琵琶首席董曉琳跨界合作,在 “樂器之王” 與東方絲弦的對話中,展現中國音樂融合創新的無限可能。活躍于世界歌劇舞臺的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曾連續 4 次斬獲國際聲樂比賽金獎,其在《軍中女郎》中完美演繹 19 個 High C 的實力,讓中國聲樂藝術的博大精深得以彰顯。
品牌效應升級:文化惠民與國際影響共增
本屆音樂季大部分活動免費開放預約,覆蓋全年齡層觀眾。通過海上舞臺、音樂殿堂、音樂街角、音樂空間四大板塊,實現文化資源向旅游資源的有效轉化,吸引大量游客上島。
眾多國內外名家的參與,讓鼓浪嶼音樂季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不僅為國內音樂人才提供與國際接軌的機會,推動中國音樂文化走向世界,更以卓越藝術品質、廣泛國際交流和深遠品牌影響力,為鼓浪嶼的音樂文化發展和國際形象塑造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編輯:中國日報福建記者站 胡美東)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