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有很多小城,看似平凡卻蘊藏著連接世界的力量,通過外貿產業,編織著一張張跨越國界的經貿網絡。在這里,人們推開家門就可以擁抱世界,小城外貿,正在努力繪就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環球資訊廣播特別策劃《家門口的世界》第二季,講述家門口的全球化故事。
當悠揚的琴聲在耳畔響起,你是否會聯想到歐洲的音樂殿堂?然而,在中國江蘇省泰興市的一個小鎮——黃橋,小提琴正奏響獨特的“中國樂章”。這里,每年有80多萬把小提琴從小鎮走向世界,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三成以上。今天,一起走進黃橋,探尋這座“世界提琴之都”的魅力。
江蘇這個小鎮如何用“小提琴魔法”征服世界?
最近,泰州海關駐泰興辦事處工作人員來到位于黃橋的一家樂器文化產業公司,對即將出口奧地利維也納的一批手工定制小提琴進行報關抽查。這繁忙的一幕,是“世界提琴之都”黃橋加速融入全球市場的生動縮影。
家門口的世界
面對全球行業調整,這家本地領軍企業依托新材料、新工藝和智能制造,不斷提升品質、拓展市場、鍛造品牌。目前,企業年產提琴超30萬套、吉他60余萬套。
企業總經理李曉晨告訴記者:“我們不斷提升提琴行業的‘中國制造’水平,精研‘大師手工琴’。今年公司的出口訂單量同比增長10%,國內訂單銷售增長了17%。”
企業的壯大,催生了一批優秀的制琴匠人。曾是中醫按摩師的仇新亮受岳父母影響于1998年入行,成長為第二代制琴師中的佼佼者——國家二級提琴制作師。他的琴坊主攻售價萬元以上的個人定制琴。
仇新亮說:“客人的要求也是各種各樣,對琴形、材料、油漆,以及對配件和音色的風格,他們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要根據客人要求完成我們的訂單,整個工作室的產量差不多100來把。”
“提琴之都”的產業觸角也延伸至鄉村,當地村民憑借一門手藝靈活參與到生產鏈中,同時還不斷吸引了外地人才落戶。河南信陽的徐如剛將蘇州的精湛琴弓技藝帶到黃橋,從打工者成長為創業者。他的企業年產高檔琴弓20多萬只,暢銷海內外。
徐如剛說:“我們工人的工資基本都在6000元左右,目前有30來個工人,我們的年產值大概也是在300多萬。”
黃橋提琴產業的發展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當時幾位在上海造琴的黃橋人回家鄉創辦了一個配件廠,由此奠定了早期黃橋小提琴產業的發展基礎。如今,黃橋已集聚了200多家提琴生產及配套企業,擁有3萬多名從業人員,成為全球最大的提琴生產基地。提琴產業鏈完備,提琴生產所需材料皆可本地配套,生產水平也在逐漸提升。
在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的一家樂器企業的新廠區,精雕機高速運轉,琴板精準成型。這家企業采用數字技術,引進了多套智能化生產設備。
企業總經理殷建設告訴記者:“通過技術革新增加新的設備,我們大量減少了人工的成本,使產品質量得到進一步保證。”
每年,黃橋的樂器生產企業都會來到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與世界同行競技。2024年的展會上,在一家樂器企業的展臺,越南客商Tien用企業生產的小提琴演奏的《上海灘》贏得滿堂彩。
Tien不僅是樂迷,也是經銷商,這次展會他簽下了這家企業的3000多套小提琴訂單。“去年在美國我就對這家企業的產品印象深刻,不管是外觀還是音色方面,質量非常穩定”,Tien說。
企業總經理錢軍建表示,近年來,隨著提琴產能的不斷擴大,外國訂單也越來越多。“我們目前的提琴產能已經達到每月6000把,下一步我們計劃達到每月10000把。”
目前,黃橋擁有50多家出口樂器備案企業,年產各類樂器及配件逾370萬套。其中,提琴的產量占全國市場份額七成以上,占全球市場份額三成以上。今年1-6月,黃橋樂器出口額達1.7億元,同比增長8.4%。
泰州海關駐泰興辦事處綜合業務科副科長呂婷表示:“今年我們幫助黃橋樂器產業園區企業獲得進口國關稅減讓651萬元,此外還全面推廣陸轉水抵港直裝,優化流程,提升出口通關效率。”
在海關等部門的支持下,黃橋的樂器生產企業也憑借自身力量,加快新材料、新工藝、智能制造等的推廣應用,不斷拓展海外“朋友圈”。從代工貼牌到創立自主品牌,從單打獨斗到產業集群抱團發展,從單一制造到文化特色產業融合共生,“世界提琴之都”的提琴產業正奏響中國制造的強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