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學校門口,永遠是一座城市最熱鬧的角落。私家車排成蜿蜒的長隊,電動車穿梭其間,家長們牽著孩子的手反復叮囑,保安和老師在人群中維持秩序——這份擁擠里,藏著每個家庭對下一代的傾盡所有。而幾公里外的養老院,或許正上演著另一番景象:鐵門靜靜敞開,庭院里偶有幾位老人獨自坐著曬太陽,工作人員在走廊里輕步走過,一天中最盼的,可能只是某個子女難得的探望電話。
校門口的“擠”與養老院的“空”,像一面棱鏡,折射出當下社會資源與情感投入的失衡。
為人父母者對孩子的重視,本是天性使然。從擇校時的殫精竭慮,到接送時的風雨無阻,再到課余時間的陪讀輔導,家長們恨不得把所有精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這種“向前看”的投入,既是對家庭未來的期許,也暗含著社會競爭帶來的焦慮——生怕孩子輸在任何一個環節。學校門口的擁擠,因此成了一種“集體性關切”的具象化:我們愿意為孩子的成長付出時間、金錢和耐心,哪怕擠成一團也甘之如飴。
可反觀養老院,那份冷清卻透著難以言說的沉重。許多老人并非無兒無女,卻常常在日復一日的等待中度過。有人說“年輕人太忙”,要為生計奔波,要照顧自己的小家庭,分身乏術;也有人說“老人怕給子女添麻煩”,默默把思念藏在心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向下養育”的慣性里,我們對“向上贍養”的重視,似乎總差了一口氣。養老院的門可羅雀,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冷清,更反映出部分人對衰老、對親情責任的回避。
這種失衡的背后,藏著更深層的社會隱憂。一個健康的社會,既需要呵護成長的希望,也需要守護暮年的尊嚴。孩子是未來,但老人是過去——他們曾是建設社會的主力,是養育家庭的支柱,他們的晚年狀態,直接映照出社會的文明溫度。當校門口的擁擠被視為“正常”,養老院的冷清被當作“無奈”,我們或許正在失去一種平衡:對下一代的過度關注,可能讓他們習慣了被溺愛;而對老一輩的忽視,則可能讓整個社會丟失感恩與責任的根基。
其實,改變未必需要驚天動地的舉措。可以是少一次校門口的“過度接送”,讓孩子學會獨立;多一次養老院的探望,哪怕只是陪老人說說話、曬曬太陽。可以是社區多組織些“代際互動”活動,讓孩子了解老人的故事,讓老人感受年輕的活力。更重要的是,在“養小”的焦慮之外,多一份“養老”的自覺——明白對老人的尊重,就是對未來自己的善待。
校門口的擁擠,該少一些盲目;養老院的冷清,該多一些暖意。因為一個社會的進步,從來不只看它如何培養希望,更看它如何善待過往。當某天,養老院的門口也能有像校門口那樣自然的牽掛與常來常往,或許,我們才真正讀懂了“家”與“社會”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