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月13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羅斯-1頻道”節目中,直言俄羅斯與西方矛盾根源是地緣政治。而近期北約一系列動作來勢洶洶,與此同時,朝鮮堅定地站出來,向全世界宣告將無條件支援俄羅斯,這讓美西方有些猝不及防。這一系列事件背后,究竟有著怎樣復雜的國際關系博弈呢?咱們一起來看看。
普京表示,自己曾以為蘇聯與西方的矛盾是意識形態問題。但蘇聯解體后,西方對俄羅斯國家戰略利益的蔑視絲毫未變。從上世紀90年代起,北約就向俄羅斯承諾不會東擴,可實際上,西方國家一直在撒謊、欺騙。如今北約不斷東擴,嚴重壓縮俄羅斯地緣戰略空間。像芬蘭加入北約后,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出海口變得極為狹窄,北約軍事力量不斷逼近俄羅斯邊境,這對俄羅斯國家安全構成了極大威脅。俄羅斯也越發明白,必須堅定捍衛自身利益,否則永遠不會被西方正視。
北約(資料圖)
7月11日,一則重磅消息傳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宣布美歐軍事援助渠道恢復。也在同一天,從巴黎傳來消息,一個由30個國家組成的“自愿聯盟”正在快速運作。據悉,這個聯盟目標明確,要為戰后烏克蘭打造一支5萬人的常駐軍團,還要組建聯合空軍,參與戰后重建與防御。
這一聯盟并非突然出現。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飛往倫敦與英國首相斯塔默會晤,之后馬克龍宣稱30國聯盟已開始組建聯合軍事力量,并要在巴黎設立由英法共同領導的三星級多國指揮中心。外界認為,這意味著西方國家不再滿足于在背后支持烏克蘭,而是準備直接“下場”干預。
起初,因美國態度不明朗,英國和歐盟暫停對烏克蘭派兵計劃。不過特朗普態度突變,他從原本對俄“友好”轉為對普京“不滿”,恢復對烏軍援,還派人參加自愿聯盟對烏派兵會議。白宮內部消息稱,特朗普把援烏當成“生意”,要求北約盟友從美國購買武器支援烏克蘭。雖說歐洲盟友有些不情愿,但有美國“帶頭”,他們還是選擇跟上。
在北約及西方勢力不斷對俄羅斯施壓的情況下,朝鮮的表態十分關鍵。朝鮮最高領導人會見來訪的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時,明確表示朝鮮愿無條件支持和聲援俄羅斯領導層為解決烏克蘭事態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拉夫羅夫(資料圖)
朝鮮可不是只說不做。韓國和歐洲情報機構稱,朝鮮已向俄方提供大量武器彈藥,還計劃8月派出多達3萬名士兵支援烏克蘭戰場。自朝俄加強合作以來,朝鮮已向俄羅斯援助超1200萬發炮彈。朝鮮這么做,有幾方面原因。其一,朝鮮國內能源短缺,俄羅斯作為能源出口大國,能為朝鮮提供油氣資源。其二,朝鮮每年糧食缺口達100萬噸,俄羅斯可在糧食方面提供幫助。其三,朝鮮在導彈、衛星等技術領域雖有進展,但與俄羅斯深度合作,能獲取更先進軍事技術支持。
面對西方動作,俄羅斯回應堅定。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稱,俄羅斯“無法接受在烏克蘭部署外國軍隊”,對西方不顧反對的做法深表遺憾,認為這是軍事挑釁和對國家主權的威脅。普京也做好應對準備,德媒披露俄軍已向其提交“夏季總攻計劃”,并且俄方已連續七天對烏克蘭進行空襲,試圖切斷北約援烏通道。
美國看似在一旁觀望,實則暗中操控局勢。特朗普強調繼續對烏提供愛國者導彈等防御性武器,其目的并非單純幫助烏克蘭,而是想通過軍援掌控戰場節奏,主導和談進程。但美國五角大樓內部出現爭議,副防長科爾比等鷹派人物提出“中國才是最大對手”,擔心因烏克蘭問題影響應對臺海局勢。科爾比試圖讓日本、澳大利亞在亞太沖突中承擔更多責任,可兩國并未正面回應。
白宮(資料圖)
此外,美國還試圖通過制裁手段向俄羅斯施壓。特朗普在北約秘書長呂特見證下,拋出“50天通牒”,稱若俄羅斯未按期實現俄烏停火,美國將對俄征收100%關稅,并對購買俄羅斯石油的國家實施“二級制裁”。呂特還點名中國、印度、巴西三國,威脅其與俄貿易將受打擊。不過,中國早有應對方案,推進中俄本幣結算,加快能源管道建設等。巴西也不甘示弱,宣布啟動與俄羅斯化肥本幣結算,并呼吁南美國家建立共同能源市場。
這場美西方與俄朝之間的博弈,已經讓國際局勢變得極為復雜。北約的擴張、朝鮮對俄羅斯的支援、美國的制裁與操控,各方行動都在牽動著國際地緣政治格局。未來局勢究竟會如何發展,是走向和平談判,還是沖突進一步升級,我們只能拭目以待。但無論如何,這場博弈都將對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產生深遠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