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
長春市新民大街,一條有著近百年歷史的街區。作為吉林省首條“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新民大街兩側有10余處院落,其中5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更好地讓歷史活起來、火起來,今年2月,長春啟動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活化利用工程,并于7月初正式開街。如今,這條大街人頭攢動,老建筑與咖啡館相映成趣,博物館和口袋公園緊密相接,“春城漫游”雙層巴士滿載市民游客。
百年老街的煥新重生,離不開這“三退三進”——
第一個“退與進”,退的是圍墻柵欄,進的是公共空間。這塊區域密布著學校醫院黨政機關,曾經遍布圍欄。如今,13處院落圍墻消失,釋放4.5公頃綠地,新增13處口袋公園,內有綠植和休閑坐凳,既美觀又便民。同時,科技賦能,掃碼即可透視歷史建筑的內部結構和前世今生,三維復原、全視角AR導覽、實景漫游等信息技術讓建筑可互動,歷史可閱讀。市民游客可以走進公園、漫步歷史建筑,體驗新鮮有趣的咖啡館、書店等特色店鋪。
拆圍透綠、業態煥新之后。第二個“退與進”,退的是辦公空間,進的是歷史文化講述空間。為了盤活資源、促進發展,長春日報社、吉林省文旅廳等多家原本在新民大街辦公的企事業單位為歷史建筑“讓路”。如今,由長春日報社舊址改建而成的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已成為這條街上熱門打卡點。“博物館內現分為三個區域,A區為主要展陳區域和游客服務中心,B區是特展區域,C區是多業態區域。”偽滿皇宮博物院學術研究部主任王昊介紹,未來,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將成為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主入口、游客的集散地、長春歷史文化的講述者。
更重要的是,對歷史“羞于啟齒”的心態退去,“用心銘記”的態度進到市民群眾心間。1933年,這條大街被殖民者命名為“順天大街”,兩側偽滿國務院、軍事部等建筑拔地而起,琉璃瓦下掩藏著屈辱記憶。1946年它短暫更名為“民權大街”,直至新中國成立才獲得“新民”這個飽含希冀的名字。
新中國成立后,有關政府部門、長春市及全體市民努力保護新民大街兩側的建筑,使其發揮使用價值。這些建筑中,一些成為吉林大學的教學樓、辦公樓,一些成為醫院門診樓,為教育、醫學等事業發展做出了貢獻。
全長1445米的新民大街,每一步都踏著歷史的年輪,濃縮了長春近現代歷史。“14”寓意為抗日戰爭十四年,“45”寓意為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過去的阻擋市民游客的圍墻不見了,目之所及都是綠意。”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院(偽滿國務院舊址)旁的口袋公園,今年90歲的市民劉偉正在優美的環境中拉起琴弦。“好戰必亡,忘戰必危。我們就是要保護利用好歷史建筑,理直氣壯講好歷史故事。為這次的保護提升活化利用工程點贊!”
這條街的復興,也正撬動整座城市的文旅格局。“新民大街的蝶變,不僅是一次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更新,更是對未來文旅產業發展的創新探索。”長春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金勇表示,新民大街串聯起偽滿皇宮博物院、北京大街西以及東本愿寺、康德會館、豐樂劇場、人民廣場等眾多歷史地標,共同構成了城市核心區;向東形成以凈月潭、蓮花山、神鹿峰等為核心的生態文化之旅;向西則形成以長影舊址博物館、54路有軌電車、一汽歷史文化街區、航空博覽園等為載體的產業文化之旅;與伊通河55公里濱水綠道以及北湖畫舫、工業軌跡公園、南溪里文旅小鎮等構成城市濱水景觀帶,共同繪就長春“一心一帶兩翼”全域文旅融合發展廣闊圖景。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當前,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更需要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新民大街的煥新重生,正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