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山西省支持新時代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從考古發掘、研究、文物保護利用、博物館建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20個方面,為文物事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助力山西從文物大省邁向文物強省。該《措施》自2025年8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資金助力,深挖歷史寶藏
山西是文物資源大省,地下文物埋藏豐富,考古工作對揭示歷史、傳承文化意義重大。《措施》在資金支持上不遺余力,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省級重點工程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工作,為工程建設中的考古發掘提供堅實保障,確保地下文物安全與歷史信息的完整獲取。
為激勵重大考古發現,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最高給予一次性補助1000萬元,用于后續保護,讓珍貴的考古成果得到妥善留存與研究。同時,加快萬里茶道、關圣史跡等申遺步伐,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最高給予3000萬元補助,助力山西文化瑰寶走向世界舞臺。
在重要遺址發掘與研究方面,支持陶寺、晉陽古城等重要遺址考古發掘,獲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最高補助2000萬元,推動考古研究與遺址公園建設,讓公眾能更直觀感受歷史的厚重。
多管齊下,夯實文物保護根基
古建筑、彩塑壁畫是山西的文化名片,《措施》實施“營造中國”山西計劃,每年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完成5 - 10個元代及元以前早期木結構古建筑和彩塑壁畫保護項目,力爭5年內排除安全隱患并形成科研成果。佛光寺、應縣木塔等39處國寶級文物保護重大專項也在持續推進,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萬元專項資金,守護這些珍貴的歷史建筑。
低級別文物保護同樣受到重視,每年統籌安排不少于5000萬元國、省保資金用于低級別文物保護,督促市縣落實責任,到2035年實現應修盡修。完成年度任務的市最高給予1000萬元補助,激發各地保護積極性。文物本體保護與周邊環境整治同步推進,爭取國家資金,納入專項債支持范圍,打造區域性網紅景區,推動文旅融合。
培育文博新力量,激發行業新活力
博物館是文化傳承與展示的重要窗口。《措施》加快建設富有山西特色的標志性專題博物館,支持太原、大同、晉中、臨汾、晉城打造“博物館之城”。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館、卓越博物館的單位分別最高給予1000萬元、500萬元補助,新評定等級的博物館也有相應展陳提升補助。
為提升展陳水平,支持國有博物館紀念館定期改陳布展,每年遴選5家實施全面改陳布展的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給予補助,支持原創展覽,對獲獎展覽也有資金獎勵。同時,對免費開放且績效評估優秀的國有博物館等單位最高給予300萬元補助,鼓勵場館提升服務水平。
文物保護科技創新被納入省級科技計劃項目范圍,支持重點實驗室建設,給予運行經費。每年安排不少于5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文物數字化保護及創新示范項目,推動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和數字博物館建設,讓文物以數字化形式走進大眾生活。
人才強文,匯聚發展智慧源泉
人才是文物事業發展的關鍵。《措施》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聯合,培養文物保護和考古領軍人才、青年英才等,支持文物全科人才培養,保障其在校費用。鼓勵文博從業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舉辦全省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遴選高技能領軍人才。
人才引進方面,通過省校合作平臺吸引文博專業人才來晉,對留(來)晉博士畢業生給予生活和科研補助。支持文物保護和考古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人才,對職業技能大賽獲獎選手給予補助,廣納賢才,為文物事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
山西省支持新時代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這20條措施,涵蓋文物工作的方方面面,是山西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未來,山西文物事業將在這些政策的支持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讓三晉大地的歷史文化遺產綻放更加絢爛的光彩,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為人民群眾生活添彩 。全省各級各相關單位將協同合作,確保各項措施落地見效,共同書寫山西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