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參觀者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拍攝文物。
孟德龍攝(人民圖片)
孩子們在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體驗糖畫制作。
曹建雄攝(人民圖片)
孩子們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參觀。
孫振嵩攝(人民圖片)
炎炎夏日,全國各地博物館人氣火熱。博物館成為孩子們學習知識、感受歷史的“暑期課堂”,也是市民游客喜愛的文化空間和旅游目的地。多家博物館紛紛推出豐富多彩的展覽、活動和貼心的服務措施,滿足廣大觀眾暑期文化休閑需求。
滿足觀眾多元需求
“這么夢幻的海底世界居然免費!”一名網絡博主參觀國家自然博物館后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帖贊嘆,“水族館在地下,很涼快,很適合夏天來逛。五彩的魚群,深邃的拱形隧道,不僅能和鯊魚近距離接觸,還分分鐘出片。館內還有科普活動,現場看到很多家長帶小朋友打卡做任務。”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高中生宜玫7月來北京旅游,提前在網上預約了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北京的博物館資源非常豐富,種類多樣,能讓我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逛博物館就像讀一部立體生動的百科全書,細細品賞文物歷經時光沉淀的韻味。”宜玫說。
北京的劉女士日前帶孩子去河南洛陽,專門打卡了洛陽博物館和洛陽古墓博物館。“人很多,但參觀體驗也不錯,尤其是古墓博物館很有特色,非常值得一去。孩子逛博物館喜歡尋找‘顯眼包’文物,將洛陽博物館古代塑像的照片制作成有趣的壁紙。”劉女士說,外出旅行必去當地的博物館,既能感受歷史文化,又有不少樂趣,今年暑假還打算帶孩子參觀河南博物院、開封博物館等。
“‘文博熱’反映了公眾對歷史文化的濃厚興趣,也是中國博物館建設不斷推進、取得顯著成果的真實寫照。”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副教授黃洋說,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載體,兼具歷史底蘊與現代審美,能夠滿足社會教育、文化體驗、社交分享等多重需求,吸引了不同年齡層、不同類型的觀眾。
中國國家博物館除了常設的基本陳列和專題展覽,近期推出“宇宙考古:時空探索”“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藝術展”等特展,為觀眾奉上暑期文化盛宴。觀眾在這里既能感受歷史的厚重、宇宙的浩瀚,又能領略藝術的魅力、文明的多彩。
內蒙古博物院新館日前試運行開放,通過十大主題陳列、3000余件(套)展品和VR、AI、全息投影等數字化手段,打造“北疆文化會客廳”。開館當日推出兩大特展,“彩練當空”以明清顏色釉瓷器詮釋東方美學,AI識瓷、茶道體驗讓傳統(tǒng)文化可觸可感;“古希臘之美”展出來自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122件(套)文物精品,架起中西文化交流之橋。
夜場活動精彩紛呈
面對暑期觀展熱潮,全國多地博物館調整和延長開放時間,豐富夜場活動,給觀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參觀選擇。
北京地區(qū)多家博物館實施錯峰開放、延時開放,首都博物館、中國電影博物館、國家自然博物館等將閉館日由周一調整為周二,并延長開放時間;香山革命紀念館、房山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北京法和律師博物館暑期取消閉館日。
自7月1日至8月31日,江蘇蘇州博物館本館、西館及蘇州民俗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至晚8時。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每周日到周四(除周一閉館日)開放至晚8時,每周五、周六開放至晚9時。
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自去年暑期開展以來持續(xù)火爆,今年8月將推出延時開放措施。8月1日至10日(除周一閉館日)將增設夜場,開放至晚9時;11日至17日,將進行24小時連續(xù)開放。
除了延長開放時間,各館還精心策劃了夜場活動,為觀眾帶來精彩體驗。北京天文館每周六晚開展“天文館之夜”專場活動,涵蓋專家講座、影片觀賞、實驗展示、科普劇表演、望遠鏡觀測等,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
國家自然博物館2025“博物館之夜”以“光韻”為主題,邀觀眾體驗科學與藝術交融的光影奇旅。“樓體燈光秀”通過3D投影等技術手段,展現地球46億年生命演化的壯麗畫卷;“遇見生命之光”發(fā)光植物微展覽及研學課程,帶觀眾探索發(fā)光植物的奧秘;“夜宿博物館”活動包含展廳探索、觀看4D電影、手作體驗、夜間故事會等,家長和孩子在恐龍骨架模型旁搭建帳篷,度過難忘的一夜。
江蘇常州博物館2025“常博奇妙夜”在延續(xù)去年夜賞、夜演、夜游、夜宿等八大主題的基礎上提檔升級,與地方專業(yè)劇團合作打造院線級視聽盛宴,同時推出三大原創(chuàng)沉浸式劇游。孩子們還能在博物館里感受“蘇超”激情,跟著課本游江蘇;與科普專家面對面,開展主題立體閱讀。
多措并舉優(yōu)化體驗
暑期博物館人流量大,少數參觀者不遵守秩序,在館內飲食、嬉鬧、對展柜展品“上手”,不僅影響整體參觀體驗,還會對文物造成損害。近日,多家博物館發(fā)布短視頻,以幽默“玩梗”的方式,提醒觀眾不要在展廳吃東西、大聲喧嘩、觸摸玻璃,否則會引來螞蟻、蟑螂甚至“三體人”,給人類文明帶來重創(chuàng)。這種輕松詼諧的表達獲得了網友的關注和積極回應,拉近了博物館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黃洋認為,博物館延時開放為觀眾帶來了便利,也讓博物館一線人員工作量劇增,應當完善綜合配套措施,在安保、衛(wèi)生等方面做好保障。針對“一票難求”的問題,可探索分時段預約、不預約等方式,如上海博物館東館無需預約即可入場,運用智慧博物館系統(tǒng)進行客流分析管理,即時公布各展廳人數,引導觀眾選擇合適的參觀路徑。
近年來,博物館研學快速發(fā)展,深受孩子和家長歡迎。暑假是研學活動高峰期,隨之出現的一些問題也引發(fā)了社會關注。“研學活動同質化較為嚴重,多采用文物解讀加手工制作的模式。課程設計應加大創(chuàng)新力度,豐富參與形式,以‘問題導向’激發(fā)孩子興趣。”黃洋指出,由市場化機構開展的一些研學項目收費較高、質量較低,也會影響博物館聲譽,博物館應加強對此類活動的審核管理。
在黃洋看來,蘇州吳文化博物館近期推出的“博物館學校”堪稱業(yè)界成功案例,值得其他博物館借鑒。其課程活動體系分為6個板塊:以“吳地文化”與“江南文化”為特色的核心課程、傳習工匠技藝的非遺研學課程、突破傳統(tǒng)教育形式的演繹社活動、充滿科技感的實景劇本游、深度體驗的吳文化研學營以及與文物面對面的展廳課程,綜合運用知識宣講、手工體驗、演繹互動、戶外研學等形式,為小學階段至銀發(fā)群體提供分眾化服務。
“課程活動既要突出本館特色,又要形成多元體系,滿足全年齡段觀眾的需求,讓博物館從‘短暫參觀場所’轉變?yōu)椤K身學習平臺’。”黃洋說。(本報記者 鄒雅婷)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21日第07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