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春城晚報》2005年6月14日報道:“昨日上午,在43名趕馬人的吆喝下,118匹騾馬馱著5噸普洱茶,近1公里長的馬隊在叮叮當當的鈴聲中,從昭通城南海樓路進城,穿越青年路、西街、陡街、北正街……受到昭通數萬市民的歡迎。”“11日下午,馬幫在昭通城外的永豐水庫邊的一片空地安營扎寨。經過一天的休整,備好馬料后,13日清晨他們收拾好行囊,又匆匆上了路。他們在昭通境內還將在鹽津豆沙走一段五尺道,然后取道綏江,并在綏江舉行告別云南儀式。預計馬幫將在10月初到達北京。”
20年后,走在修繕如舊的昭通古城的陡街、北正街上,仿佛又聽到馬蹄撞擊青石板那清脆的回響,看到當年云南馬幫馱著普洱茶浩浩蕩蕩跋山涉水晉京的壯觀場面,心中頓生敬意。同時心里又冒出兩個問題,茶馬古道經過昭通嗎?昭通古城與茶有什么聯系?
現在的昭通古城,在漢朝朱提故城消失、明朝天梯古城廢棄后,清朝于1732年在二木那選址建新城,距今不到300年。但說起古道,比起昭通古城的歷史來,就要悠久許多。有史料顯示,自成都向南經過昭通抵達昆明的古道被稱為五尺道,古道繼續向西經大理、保山通達緬甸、印度、伊朗、大秦,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也有人稱之為茶馬古道。
之所以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是因為張騫出使西域時在大夏國的市場上見到了古蜀國的筇竹杖和蜀布。《史記》有載,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據此,有人稱從蜀滇至印度的這條道為身毒道。后來,因成都產絲綢,即蜀布,為區別于張騫開拓的北方絲綢之路,這條南方貿易通道遂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南方絲綢之路從成都至保山,有靈官道和五尺道,西線經西昌、大姚至永昌,叫靈官道,也叫清溪道;而從宜賓經豆沙、朱提至曲靖這一段,因為道路狹窄,寬僅五尺左右,被稱為五尺道。
至于茶馬古道,據故宮博物院網站的表述,茶馬古道系指中國西南、西北地區,以茶葉和馬匹為主要交易內容,以馬幫為運輸方式的商品貿易通道。它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線路為滇藏線、川藏線和陜甘線等,輔以眾多支線和附線,地跨今陜、甘、貴、川、滇、青、藏、新等省區,并外延至南亞、東南亞等地區。茶馬古道不僅為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徑,也催生出新的茶飲形式。
關于貢茶晉京的歷史,民國時期云南文史研究館館員羅養儒在《云南掌故》(原名《紀我所知集》)“解茶貢”一文中寫道:“論云南貢茶入帝廷,自康熙朝開始”“康熙某年有旨,飭云南督撫派員,支庫款,采買普洱茶五擔運送到京,供內廷作飲”。文章提到,貢茶分為正貢與副貢兩類:正貢專供皇室,以普洱茶為主;副貢則供應內務府官員及六部堂官,多為普洱茶之外的其他茶葉,并搭配鹿筋、熊掌、冬蟲夏草、黃木耳等。每次晉京,正副貢品合計達50余箱。至于運輸路,文章記載:“由云南遵驛路而行,經迤東方面之沾益、平彝(富源)而入貴州境,過湖南,經湖北、河南,入直隸省而達北京。”
從歷史發展脈絡來看,元朝在云南設立行省、清朝吳三桂經略云南后,貴州官道逐漸打通,原先的五尺道因道路險而窄被棄之,漸漸淡出朝廷的視野。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20年前,云南馬幫離開昆明后,經曲靖、會澤、魯甸、昭通、大關、鹽津、綏江,跨過金沙江進入四川,繼而北上陜西、河南、山西、河北,最終抵達北京。
從這個角度來看,滇東北這條古道也是茶馬古道中的一條,昭通古城則是這條商貿通道上的一個重要驛站。唐宋以來,昭通盛產烏蒙馬,這種馬雖然體型小,但負重能力強,擅長走山路。被列為貢茶的大關翠華茶,因其色香味俱佳,還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二等商標榮譽。鹽津、綏江等地出產的苦丁茶也很有名,深受消費者喜愛。正是憑借優質馬種與特色茶葉的雙重優勢,昭通得以在歷史長河中加入茶馬古道行列。
昭通人愛飲茶。清朝時期,朱提山因盛產銀銅成了全國貨幣原料的主產地,吸引了許多中原客商與移民紛至沓來,既推動了昭通的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也促進了城市建設與文明進步。隨著商貿活動日益繁榮,各地客商逐漸云集昭通,為寄托鄉愁,他們紛紛在昭通古城內修建會館。一時間,相繼出現了陜西會館(陜西廟)、廣東會館(南華宮)、江西會館(江西廟)、福建會館(天后宮)、成都會館(川主廟)、貴州會館(黑神廟)、湖廣會館(禹王宮)、云南會館(滇南公所)等。這些來自各省的“淘金人”在經商之余,常聚于會館內飲茶聊天、看戲集會,品茶、販茶也因此漸成生活風尚。今天,我們走進陜西會館、廣東會館,仍能感受到當年茶藝的傳承,依稀可辨茶馬古道的遺韻。至于銅運古道,在運輸銅料的同時,也馱載著茶葉南下四川,四川和重慶一帶經常喝的蓋碗茶,有很多茶葉就是從這條古道上運過去的。昭通古城李氏支祠主人李耀庭、遲家大院主人遲興周,年輕時皆以販茶為業,或肩挑茶葉,或驅趕馬幫,奔走于川渝大地,用足跡丈量茶馬古道。
昭通古城猶如一座時空橋梁,一頭承載著歷史,一頭連接著未來。春秋時期,“從天墮,止朱提”的杜宇氏族,沿朱提江南下,溯岷江北上,抵成都平原,把農耕文明帶到了巴蜀大地。杜宇被稱為望帝,“望帝春心托杜鵑”的傳說寄托著多少鄉愁。今天的普洱茶香飄四海,深受人們青睞。鹽津縣也有一個叫普洱的地方,兩者之間有沒有聯系已不重要,這一巧合喚起了人們對昭通與茶馬古道歷史淵源的關注。
其實,無論是品飲普洱茶、龍井、鐵觀音,還是菊花茶、苦丁茶或滇綠,重要的已非茶葉種類本身。茶,作為一種文化媒介,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飲茶、品茶能讓人心曠神怡,精神煥發,久而久之,喝茶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業態。昭通古城作為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促進了茶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一盞清茶,夏日消暑,寒冬暖胃,其樂融融,何不快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