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和山東省公布了2025年一批次大學錄取分數線或錄取名次號。今年,兩地臨床醫學專業錄取分數大幅度下降,成為了網友們熱議的話題。
臨床醫學專業只是從“神”掉回人間,土木老早就掉完了,現在輪到它一起坐冷板凳,這事兒并不稀奇。
有統計數據顯示,許多醫科大學碩士招生比幾年前幾乎翻了一倍,而同期就業率從94%滑到83.8%,已經低于全國均值。
簡單說,上面的人越來越多,下面的人還沒畢業就被堵住了。許多地方現在連事業編都不給,研究生出來都合同工。有的還直接發配急診120,就問你想不想死。
為什么忽然不香了?一是在就業形勢嚴峻的當下,學制太長的弊端被無限放大了。
五年本科只是門票,后面還藏著三年規培、三年專培,一路讀到三十大幾才開始掙錢,同齡人娃都上小學了,自己還在啃老,心態很難不崩。
二是性價比。規培期間月薪三四千,北上廣深房租就去掉一半,夜班一上就是36小時,凌晨三點被叫起來縫頭皮,第二天交班還得背病例,咖啡續命都嫌貴。
三是擴招太猛。2019年起醫學碩士點像下餃子,很多二本醫學院也敢開臨床醫學,學生數量翻倍,可附屬醫院床位沒翻倍,實習時候七八個人圍著一張病床,連病人胳膊都摸不到,技能條怎么漲?
更尷尬的是由此帶來的學歷通脹。十年前,本科畢業還能進縣醫院,碩士能進市醫院,博士才有資格沖擊三甲。
現在呢?碩士只能去縣醫院碰運氣,三甲醫院的招聘啟事上清一色寫著博士起步,甚至要求海外經歷或國家級課題。
更殘酷的是,即便你熬到博士畢業,也不一定能擠進理想的醫院,因為招聘名額越來越少,而競爭者卻越來越多。
規培制度成了壓垮許多醫學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本科五年,碩士三年,規培三年,博士再來個三五年,等真正能獨立行醫時,同齡人可能已經在其他行業混到中層了。
規培期間的收入更是低得可憐,有的地方每月只有兩三千,連房租都不夠,純屬用愛發電。有人算過一筆賬,學醫的前期投入至少十年,而回報周期長得讓人絕望,家長們當然用腳投票。
個人覺得也別急著唱衰。臨床再冷,它依舊是剛需里的剛需。
分數線跟醫生行業的未來價值并不掛鉤。舉個例子,10年前金融分數線火爆,能預示這個行業未來10年依舊火爆嗎,沒有。10年前考公并不熱門,現在呢。
人口老齡化擺在那兒,60歲以上人群每年新增千萬,慢病、腫瘤、康復缺口巨大,醫生不可能被AI完全替代,只是好日子來得比以前晚。
未來十年大概率是“U型”走勢。前半段繼續卷,碩士紅利吃完,博士也開始過剩;后半段隨著老醫生退休、床位擴張、分級診療落地,基層崗位會先回暖,三甲門檻繼續抬高,兩極分化明顯。
想上車的人得算清賬:如果家里能兜底十年生活費,自己也真愛這行,八年制直博+海外博后仍是頂配路線;如果只是想找份穩定工作,五年制+專碩+縣醫院編制,性價比其實不輸公務員。
至于已經入坑的學弟學妹,也別天天刷勸退貼。也有數據顯示,臨床本科升學率接近九成,碩士畢業落實率95%,博士更高達95%。數字說明,只要肯拼命,路并沒有斷。
臨床不是不行了,是普通人玩不起了。它正在從“高考分數最高那一批人”的專屬,慢慢變成“家里能托舉+個人能卷贏”的小眾精英賽道。
土木當年也輝煌過,基建狂魔的年代一樣分房提干,現在提桶跑路成了梗。臨床不會走到那一步,但不會再有普漲行情,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會成為常態。
選專業說到底是一場投資,看的是長線回報和自身稟賦。能接受延遲滿足、熱愛生命科學、家里糧草充足,臨床依舊值得;想四年畢業就月薪過萬,隔壁計算機、口腔、師范更香。
世界永遠在輪動,風口不會一直吹同一片葉子。臨床的冷,是理性回歸;土木的冷,是周期下行。兩者坐一桌,看似尷尬,其實都在提醒后來者:別把時代的紅利當成自己的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