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安溪縣官橋鎮駟嶺村地處駟馬山麓下,離官橋鎮政府近3公里。該村現有人口4572人,共有18個博士、31個碩士,今年高考有22個學子成績達到本科線。是什么讓這個村莊能走出如此多的優秀人才?
走進村子,可以看到整潔的村道和潔白的瓦房,一種文明的氣息撲面而來。駟嶺村黨委書記林淮昌介紹,該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駟嶺大宗,儒雅遺風,源遠流長,默默地見證著一代代族人繁衍生息、求學奮進;有一塊明代狀元莊際昌探親時寫下詩聯的狀元石,至今仍然矗立在村子一角;同時也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林嗣環的故里,《口技》名篇傳誦至今,“黃井傳奇”催人奮進。
官橋鎮駟嶺村
多年來,駟嶺村村民一直奉行“崇文重教”的好家風好家訓,與柏葉林氏祖訓是分不開的。柏葉林氏祖訓強調:天下事利害常相伴,惟讀書則有利而無害,不問貴賤、老幼、貧富,讀一卷便有一卷之益,讀一日便受一日之益……激勵后人勤讀好學。
近日,該村學子林煜煌剛收到清華大學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林煜煌說,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和諧的家,從小就教育他立志成才。他認為,家風對個人的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尤其是在心理素質的培養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駟嶺村,鄰里之間和諧相處、互助友愛已成為一種自覺。林淮昌說,村里盤活現有文娛場所資源,依托籃球場、文化廣場等陣地,建立“三常三聯”機制,結合重大節日,常態化開展“鄰里文化節”等活動,促進了整個村莊的團結與進步。正是這種濃厚的家風與人際關系,讓村莊成為人人向往的“學霸村”。
不僅如此,駟嶺村還注重文化傳承。走進駟嶺村文化廣場,可見飛檐翹角、青柱紅瓦的林嗣環紀念亭,正中石碑上刻有林嗣環畫像和他一生的政績及文學成就。“村里每年春節祭祖的時候,老一輩人總會給后輩講林嗣環勤學苦練的事跡,激勵著后人奮發圖強、勇往直前,近年來村里也出了不少知名大學的高材生,林嗣環紀念亭正以其無形的傳承精神影響著下一代。”村民林利全說。
位于村子一角的狀元石
除了家風家訓、鄰里和睦、文化傳承,尊師重教也在駟嶺村蔚然成風。近年來,駟嶺村為了讓官橋鎮第二中心小學老師們教得舒心、安心,時常利用教師節等節日組織鄉賢進校園走訪慰問、關懷師生。“教育事業既要教好書又要育好人,而村里濃厚的教育氛圍對于教育工作的開展,功不可沒。”官橋鎮第二中心小學校長林秋生表示。
肥沃的教育土壤,培養村里的孩子一個接一個走出村莊,走進大學。林淮昌表示,下一步,為了鼓勵更多學子成才,村里準備設立獎學金,對金榜題名的莘莘學子,特別是家庭困難的學生,在物質上給予一定的獎勵和幫助。(文/章桂林 圖/安溪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