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節點財經
陳航回歸,葉軍離職,這場人事變動揭示了阿里巴巴在AI時代的戰略重構。從規模導向到價值導向,再到AI驅動,釘釘的戰略轉型折射出整個企業服務市場的變化。
7月14日,釘釘前CEO葉軍(花名:不窮)正式離職,結束了他在阿里巴巴18年的職業生涯。據搜狐科技,葉軍本人確認了自己離職的消息:"先休息,放空,放下。"
釘釘前CEO葉軍,圖源:釘釘官微
這位阿里歷史上第一位計算機博士,在擔任釘釘CEO的4年半時間里,成功實現了從工具型產品向企業級平臺的轉型,將釘釘打造成年收入超過30億元的商業化產品。
然而,面對AI時代的到來,阿里巴巴選擇讓釘釘創始人陳航(花名:無招)回歸,開啟了釘釘發展史上的新篇章。
《智百道》分析,這場人事變動的背后,是阿里巴巴對釘釘戰略定位的根本性調整:從相對獨立的企業服務產品,轉向"阿里To B最重要的AI應用資產"。陳航的回歸不是簡單的人事更迭,而是阿里巴巴在AI時代重新定義企業服務賽道的關鍵一步。
01 18年阿里老兵,為何突然離場?
葉軍的阿里生涯始于2006年,彼時他還是四川大學計算機學院的博士生。憑借在校期間創建"川大望江樓"網站的經歷,他成為阿里巴巴歷史上第一位計算機博士員工。從阿里軟件到速賣通,再到企業智能事業部,葉軍在阿里的18年職業生涯中展現出了技術專家向管理者轉型的能力。
2020年9月,葉軍接任釘釘CEO,面臨的是一個規模龐大但商業化困難的產品。
接手時的釘釘擁有3億用戶和1500萬企業組織,但商業化程度極低,團隊也因"云釘一體"戰略調整而動蕩不安——一年內22個P9級別管理者離職,創始人陳航因戰略分歧離開。
葉軍上任后的核心任務是實現釘釘的商業化轉型。他果斷調整了釘釘的發展戰略,從追求DAU(日活用戶數)的規模導向轉向價值導向,將核心指標調整為收入、活躍企業數、用戶時長、月活軟件數等能夠直接反映商業價值的指標。
這一戰略轉型效果顯著。2022年3月,釘釘正式啟動商業化,設定了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的目標。在葉軍的帶領下,釘釘用戶規模從3億增長到7億,企業組織從1500萬增長到2500萬,2025財年訂閱收入超過30億元,ARR(年度經常性收入)突破2億美元。
圖源:阿里云官微
葉軍時期的另一項重要貢獻是確立了釘釘的PaaS化戰略。2022年5月,釘釘宣布"PaaS First, Partner First"戰略,明確釘釘專注基礎能力與基礎協同應用,不做專業領域應用與行業應用,通過開放生態實現業務拓展。這一決策為釘釘建立了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生態伙伴總數超過5600家,覆蓋20個國民經濟行業。
然而,《智百道》分析,葉軍的管理風格與釘釘的創業文化存在一定差異,作為技術出身的職業經理人,葉軍更注重數據驅動和精益運營,而釘釘早期的文化強調的是極致追求和瘋狂創新,這種管理差異在AI時代的競爭中逐漸凸顯出來。
02 為了AI,阿里巴巴"買"回釘釘創始人
3月31日,阿里巴巴宣布陳航回歸釘釘任CEO,這一決策的核心動因是AI。據釘釘內部員工向媒體透露,陳航的回歸主要是"為了做AI",推動釘釘在AI時代的深度轉型。
在離開釘釘的4年時間里,陳航創辦了「兩氫一氧」公司,專注于AI技術和產品的探索。阿里巴巴通過收購兩氫一氧公司投資人股份的方式,實現了陳航的回歸,這種安排既體現了對陳航的重視,也為釘釘的AI轉型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撐。
回歸后的陳航迅速恢復了創業公司的管理風格。他要求團隊9點打卡,午休時間縮短至13:15必須進入工作狀態,禁用微信、微博、小紅書等社交軟件,優先使用釘釘進行對外溝通。技術團隊進行"代碼量倒查",管理層需要學習Python編程,產品經理每周要拜訪三家企業做共創。
這種"瘋狂"的管理風格背后是對AI時代競爭的深刻認識。陳航認為,企業軟件賽道的Agent(智能體)正在吞噬傳統軟件,釘釘需要從協同工具向AI智能體平臺徹底轉型。他提出了"AI創新N次方計劃",通過"三免四助力"措施為開發者提供支持,目標是三年內打造1000萬個AI助理。
陳航的AI戰略具有明顯的開放性特征。與很多企業選擇單一大模型不同,釘釘采取了"集齊七龍珠"的策略,不僅接入阿里通義千問,還開放對接DeepSeek、智譜AI、MiniMax、月之暗面等多家頭部模型。這種開放策略體現了陳航對AI技術發展的深刻理解:在AI技術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保持技術路線的靈活性比單一押注更為重要。
03 從"云釘一體"到"AI驅動",阿里在下一盤什么棋?
釘釘的人事變動是阿里巴巴整體AI戰略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阿里巴巴CEO吳泳銘確立的"用戶為先、AI驅動"新戰略中,釘釘被明確定位為"阿里To B最重要的AI應用資產",納入"阿里四小龍"戰略級創新業務。
從"云釘一體"到獨立發展,再到AI驅動,釘釘的戰略定位經歷了三次重大調整——2020年的"云釘一體"強調的是基礎設施協同,2023年的獨立發展體現了對業務專業化的追求,而2024年的AI驅動則代表了對未來技術趨勢的前瞻布局。
阿里巴巴承諾未來三年投入超過3800億元用于AI基礎設施建設,釘釘作為重要的AI應用承載平臺將從中直接受益。2025財年,釘釘軟件訂閱收入有望突破4億美元,預計2025年實現盈虧平衡。
釘釘的AI戰略核心是構建智能體生態平臺,去年4月,釘釘AI助理市場正式上線,首批推出200+AI助理,現已超過700個。這些AI助理覆蓋企業服務、行業應用、效率工具、財稅法務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完整的AI生態體系。
釘釘AI助理,圖源:釘釘官微
AI助理的應用場景極其豐富,比如工單助理可以自動處理客戶服務請求,Excel助理能夠智能分析和處理數據,法務助理提供專業的法律咨詢服務。這些助理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技術層面,釘釘的AI能力基于阿里通義千問大模型,具備多模態理解、長文本處理、跨應用執行等核心能力。單次可處理500頁文檔,支持文本、圖片、視頻等多種格式,能夠與釘釘內外部系統無縫連接。據釘釘官方公布數據,截至2024年3月,超過220萬家企業使用釘釘AI,月活躍企業超過170萬家。
基于通義千問大模型,釘釘的AI搜索能夠整合釘釘內的工作與協作信息,包括單聊、群聊、文檔、日程、待辦、會議等,構建"最懂用戶"的動態知識網絡。2024年9月,AI搜索作為365會員權益正式上線,定價19元/月,這也是釘釘首款面向個人用戶的付費產品。
圖源:釘釘官網
商業化模式的創新也是釘釘AI生態的重要體現。除了傳統的企業訂閱服務外,釘釘還推出了多元化的收入模式。專業版年費9800元,大模型調用增加10000-20000元可獲得20-45萬次調用額度。C端商業化方面,365會員包含AI搜索、個人AI助理、個人認證等10+項權益,為釘釘開拓了新的收入來源。
釘釘的AI轉型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進行的,企業微信、飛書等競爭對手亦同樣在AI賽道上持續發力。
AI功能對比顯示出它們不同的戰略選擇,釘釘采用最開放的AI生態策略,支持多家大模型,強調從客戶場景出發的務實應用。企業微信深度整合DeepSeek和騰訊混元大模型,專注于客戶服務和私域流量管理。飛書則采用AI原生設計,與MiniMax、月之暗面等模型合作,注重用戶體驗和產品創新。
《智百道》認為,AI技術給協同辦公生態格局帶來了深刻影響,AI已經成為各平臺的基礎功能,各平臺也將在垂直行業AI應用上形成差異化競爭,通過與大模型廠商更緊密的合作,AI功能或將成為未來重要的收入增長點。
但同時,挑戰依舊,技術迭代和市場競爭的壓力不容忽視。用戶體驗的提升需要在AI功能穩定性和準確性方面持續優化,商業化的壓力也要求釘釘在免費服務與付費模式之間找到平衡。
AI時代的企業服務競爭才剛剛開始,釘釘的轉型之路還在繼續。陳航的回歸能否為釘釘帶來新的突破,AI生態能否支撐起釘釘的長期發展,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逐步揭曉。
*題圖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