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以25億美元簽下一紙軍購合同,引進24架俄羅斯蘇-35戰斗機。每架超過1億美元的天價,讓中國成為其全球唯一的外貿用戶。
十年后的今天,當殲-16如鷹群般列裝300余架,殲-20隱身戰機劃破長空,這批俄制戰機卻被軍迷戲稱為“空中火雞”——這筆買賣,中國當真是冤大頭嗎?真買虧了嗎?
時間撥回2015年,中國空軍正處艱難時刻。南海風云驟起,美軍航母頻頻抵近;主力殲-11系列雷達老舊不堪,國產殲-20與殲-16仍在試飛階段;西方技術封鎖如鐵幕般落下。
此時,號稱“四代半戰機佼佼者”的蘇-35橫空出世——117S矢量發動機、超音速巡航能力、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恰似一劑強心針扎進中國空軍的戰力空窗。
2016年蘇-35交付后,迅即與轟-6K組成“南海巡航搭檔”。掛載重型反艦導彈的蘇-35航程達4000公里,如同一柄長矛直插海天之間,有效遏制了周邊挑釁。俄制戰機以年均300小時的出勤率化身“南海勞模”,其存在本身已是戰略威懾。
表面的風光難掩內在的局限。俄方拒絕提供射程300公里的R-37M導彈,蘇-35僅配備110公里的R-77導彈,超視距戰力直接打折40%;雪豹-E雷達號稱探測400公里,實戰中對1平方米目標實際僅110公里,遠遜于殲-16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更嚴峻的考驗來自戰場。俄烏沖突中,蘇-35多次被肩扛式導彈擊落,光電告警系統形同虛設;117S發動機需頻繁更換零件,全壽命成本遠超國產戰機。
解放軍內部演習更殘酷:殲-16憑借霹靂-15導彈在200公里外“點名”蘇-35,近戰甚至被殲-10C壓制——昔日“終極側衛”盡顯疲態。
若僅以戰機性能論得失,實屬短視。25億美元換來的遠不止24架飛機。117S矢量發動機被拆解研究,其噴口控制算法直接助推殲-10B TVC驗證機突破;航電架構逆向分析,為國產WS-15發動機開辟捷徑。
在殲-16量產前的關鍵三年,蘇-35以重型戰機之姿撐起制空權,為國產裝備贏得黃金研發期;
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訂單既平衡中俄貿易逆差,更為后續S-400防空系統合作鋪路。
更妙的是中國式“魔改”:俄制導彈換成霹靂-15,超視距戰力飆升40%;國產數據鏈加持下,蘇-35竟成殲-20的“帶刀護衛”,前出450公里誘敵開機。
當埃及退貨的蘇-35在倉庫生銹,俄軍同款在烏克蘭燃燒,中國版卻注入了東方智慧的血脈。
十年后再看這筆交易,真相浮出水面:25億買的不只是戰機,更是一張通往空權強國的門票。正如當年逆向測繪蘇-27催生殲-11系列,蘇-35以“技術催化劑”身份,加速了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