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球軍機市場再一次迎來轉折點。根據中國航空學會最新年度報告,2024年全球高性能戰斗轟炸機采購需求同比增長6.7%,但中國殲轟7B項目卻在軍迷與業界間引發熱議。僅用一句話概括,“火力最強,卻黯然退場。”究竟是怎樣的現實,讓這款擁有5個重載掛點、火力配置極強的國產戰機,在最需要多用途攻擊平臺的時代,悄然謝幕?本文將結合權威數據和最新動態,深度解讀殲轟7B項目的成敗邏輯。
技術升級難掩平臺短板
在很多軍迷的認知中,殲轟7系列從一誕生就自帶光環。1979年項目啟動,彼時世界戰斗轟炸機格局正在重塑。美蘇爭霸,歐洲列強競推新機型。中國航空工業在技術門檻極高、資源有限的背景下,毅然投身自主研發,目標直指重型攻擊機短板。
1988年,殲轟7首飛成功。隨后進入技術完善階段,1998年實現定型。早期型號主攻海軍岸基需求,空軍后續也提出多項改進意見。2005年,殲轟7A橫空出世,掛載點增加到11個,其中5個為重載掛點。最大載彈量9噸,作戰半徑1650公里,航程3700公里。這一數據在同年代亞洲戰機中極具競爭力。當時中國從俄羅斯采購的蘇-30系列約100架,數量有限,殲轟7A的量產補足了部隊打擊平臺的短缺。
進入201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以技術升級為核心,啟動殲轟7B項目。新一代雷達、綜合航電系統、加固機身結構、5個重載掛點,支持最新鷹擊-12重型反艦導彈與隱身巡航導彈。這些升級讓“殲轟7”系列在理論上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但同一時期,殲16項目悄然發力。2011年首飛,2016年定型量產。殲16最大掛載能力12噸,擁有12個掛點(6個為重載),全面制空作戰能力躍升到新高度。對地、對海、對空任務全能,鷹擊、霹靂系列導彈都能輕松搭載。殲轟7B的技術提升,在殲16面前顯得力不從心。
軍隊需求與時代趨勢的雙重夾擊
縱觀全球空軍發展,平臺“多任務化”已成大勢。美國F-15EX、F-35A等新一代多用途戰機逐步取代專用攻擊機,歐洲“風暴”系列、俄羅斯蘇-34也在持續優化。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的采購邏輯同樣發生改變。
2020年后,中國空軍的主力已轉向殲16、殲20等四代半及五代機型。掛載數量、載彈能力早已不是唯一指標。信息化作戰、超視距制導、電子對抗、全域感知,成為新機型的核心評價標準。殲轟7B雖然火力強悍,卻無法適應體系作戰中復雜的“云端智能”與“電子信息融合”需求。
海軍航空兵的戰略調整更為明顯。遼寧艦、山東艦入列后,艦載機成為未來發展重心。殲15、殲15T、殲15D等系列艦載多用途戰機,具備艦上起降能力,能在海上編隊中無縫銜接任務。殲轟7B作為陸基戰斗轟炸機,平臺設計與艦載需求完全脫節。海軍采購計劃徹底轉向艦載體系,殲轟7B自然被排除在外。
全球空軍裝備的發展軌跡,正逐步告別“單一強項”平臺。殲轟7B的“火力最強”標簽,面對新一代作戰體系,變得不再稀缺。即便升級航電、雷達,核心平臺設計已難以補齊時代短板。
技術傳承與國產戰機的未來窗口
雖然項目下馬,殲轟7B并非徹底失敗。2021年中國公開展出了殲轟7A2,正是基于殲轟7B部分技術成果的中期升級產品。包括新型航電、數據鏈、導彈兼容性提升等,均在現役機型上獲得應用。飛機壽命管理、結構強化、武器系統智能化等技術,也為殲11BG、殲16等機型升級提供了技術儲備。
從行業視角,殲轟7B項目的技術沉淀,推動了中國軍機家族的縱深發展。國產機型的升級換代,不再依賴“從零起步”,而是通過技術轉移和模塊化集成,實現跨平臺優化。例如殲11D的部分航電成果直接用于殲11BG的現代化改造,極大提升了中國戰斗機整體作戰能力。
2025年,中國軍機出口數據再創新高。根據環球時報援引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年度財報,2024年中國軍機出口額同比上漲8.2%。多項出口項目中,基于殲轟7系列技術積累的中型攻擊平臺,獲得新興市場青睞。非洲、中東部分國家已與中國簽署新一輪技術輸出協議,部分升級技術將在國際市場實現產業化落地。
戰機項目背后的體系變革
軍事裝備的淘汰從來不是單一技術指標的失分。殲轟7B的命運,恰恰印證了中國軍工體系升級的全新邏輯。
2010年以后,中國空軍逐步構建“體系作戰”能力。殲16與殲20之間,形成高低搭配的作戰網絡。無人機蜂群、預警機、電子戰飛機成為支撐戰役級別的關鍵節點。殲轟7B雖然在火力層面擁有強大優勢,卻無法與全新體系實現無縫對接。其數據鏈路、戰場感知、電子戰能力難以匹配現代空軍指揮體系。
2023年中國軍隊裝備采購辦公室發布《新一代作戰平臺采購標準》,明確提出“平臺適應性、信息化兼容性、未來升級潛力”為評審核心。殲轟7B的設計理念,停留在上一代以火力、航程、載彈量為主的標準,難以滿足新標準下的全域作戰需求。
此外,國產戰機的維護體系、后勤保障也在升級。殲16、殲20等新機型采用的模塊化維護理念,大幅度降低保障成本,提高出動率。殲轟7B的平臺設計難以兼容最新維護技術,長期運行成本偏高。
火力不是唯一,體系決定命運
縱觀殲轟7B戰機的技術路線、裝備歷程和最終命運,不難發現:單一火力已不再是戰機成敗的唯一標準。新一代中國空軍、海軍航空兵的裝備采購,更看重平臺的多任務適應性、體系集成能力與未來升級潛力。
2025年,中國空軍裝備體系已全面邁入高度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時代。殲轟7B如同一顆曾經閃耀的恒星,在時代的更迭中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技術沉淀、經驗積累,為后續國產機型騰飛奠定基礎。
全球戰機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每一次項目的“失敗”,都孕育著下一個高光時刻。殲轟7B的退場,不是終點,而是中國航空工業不斷探索、持續前行的全新起點。火力可以最強,但唯有體系,才能決勝未來。
參考資料:撞臉殲-20B?“飛豹”家族的神秘成員,殲轟-7B有沒有裝備部隊?
原創2023-12-25 11:26·軍武次位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