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務觀察:
觀眾朋友們好,歡迎收看《全球防務新觀察》。今天我們聚焦俄烏戰場的最新動態——烏克蘭前線突獲42萬枚北約炮彈,而俄羅斯則手握朝鮮提供的1200萬發彈藥,雙方火力差距懸殊。這場被外界稱為“炮彈對決”的沖突,是否即將迎來決戰時刻?今天我們邀請到軍事專家杜長空先生,為您深度解析。杜老師,首先請您談談這批42萬發炮彈對烏克蘭戰局的實際意義。
杜長空:
這42萬發炮彈看似是“強心針”,實則暴露了烏克蘭的致命短板。按烏軍當前日均消耗6000發的速度,這批彈藥僅能支撐70天。相比之下,俄軍通過朝鮮援助的1200萬發炮彈,不僅數量碾壓,還能維持長期消耗戰。更關鍵的是,美國此次援助附帶政治條件——要求烏軍在9月2日前發動“決定性反攻”,否則可能削減支持。這反映出美國彈藥庫存已捉襟見肘,五角大樓甚至擔憂亞太戰備受拖累。
防務觀察:
您提到美國“彈藥荒”,這是否意味著西方對烏援助已接近極限?
杜長空:
是的。美國彈藥庫存僅剩30%,歐洲軍工產能也遲遲未能提速。而俄羅斯通過朝鮮、伊朗等渠道,形成了穩定的“戰爭供應鏈”。這種不對稱的補給能力,直接決定了戰場態勢。烏軍即便獲得這批炮彈,也難以扭轉火力劣勢。更嚴峻的是,烏克蘭兵力短缺已迫使基輔采取極端征兵措施,包括街頭抓壯丁和擴大女性士兵比例。反觀俄軍,不僅在蘇梅方向集結16萬部隊,還引入朝鮮志愿軍加強攻勢,形成“人海+火海”的雙重壓制。
防務觀察:
如此看來,未來60天是否將成為俄烏戰爭的關鍵轉折點?
杜長空:
可以這么理解。特朗普政府顯然在賭一場“速勝”——若烏軍反攻成功,西方或能體面結束援助;若失敗,美國可能順勢抽身,將資源轉向亞太。而對俄羅斯而言,當前是趁勢收割戰果的窗口期。俄軍采用“火墻推進”戰術,用炮彈飽和攻擊削弱烏軍防線,再以步兵集群蠶食領土。這種打法雖緩慢,但極其致命。
防務觀察:
這場“炮彈對決”背后,是否還隱藏著更大的戰略博弈?
杜長空:
當然。美國對烏援助本質是“以拖待變”,試圖消耗俄羅斯國力。但現實是,俄羅斯經濟已適應戰時狀態,軍工業開足馬力;而西方卻因內部分歧和產能瓶頸漸顯疲態。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全球安全秩序——若烏克蘭最終潰敗,北約信譽將受重創;若俄羅斯慘勝,其與朝鮮、伊朗的“反西方聯盟”可能進一步鞏固。這場戰爭早已超越地區沖突,成為大國博弈的縮影。
防務觀察:
感謝杜老師的深度分析。觀眾朋友們,這場“炮彈豪賭”的背后,既是俄烏兩國的生死較量,更是全球力量格局的重塑進程。我們將持續關注。下期再見!
(本期節目綜合自路透社、網易新聞、《紐約時報》等權威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