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的城市建設、城市更新中,如何保護、利用、傳承這些活著的世界文化遺產,讓其煥發更大的生機與活力,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抓大促小是關鍵一環,具有重要意義。
特約評論員 周濟 中房報記者 李臻 栗文忠
泱泱中華,五千年歷史,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及自然景觀。目前,文化與自然的世界遺產總數達到60項,既有文化遺產的絲綢之路、大運河,也有兼具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黃山、泰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等。
截至2024年12月,全國5A級景區及頂級旅游度假區358個之多,4A級景區更是遍布全國城鄉。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文明從起源、形成到發展的歷史脈絡,為中華民族連綿不絕、多元一體提供強大物質與精神的支撐。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中總結新時代以來我國城市發展成就,分析城市工作面臨的形勢,明確做好城市工作的總體要求、重要原則、重點任務。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和城市發展能級、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宜業宜居水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水平、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
在新一輪的城市建設、城市更新中,如何保護、利用、傳承這些活著的世界文化遺產,讓其煥發更大的生機與活力,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抓大促小是關鍵一環,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城市更新要注重城市經營與運營。各級政府作為文化市場規則的制定者、監督者,一方面要統籌做好提升城市功能、繁榮市場、增大稅收、提高就業、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工作;一方面要科學投入人力物力,做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尤其要重視市場規律發揮的積極作用。
以人類文明進步為根本出發點,科學測算投入產出比,實現各級政府不背財政赤字的包袱。國家主管部門主抓世界遺產與5A級景區的大建設、大規劃、大法規、大造血的系統性完善與審批。這方面可借鑒瑞士、意大利、法國等歐洲國家的先期經驗。
瑞士少女峰小火車站的改造,對于保護環境和保證游客的舒適性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1913年,法國立法設立了專門負責對歷史古跡分類的機構,并且將所有古跡登記造冊。1930年,自然遺產首次以法律形式受到保護。1943年,距歷史古跡四周500米范圍內的區域被法律劃定為受保護區域,任何人不得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隨意改動原建筑風格。這一舉措有效地遏制了亂拆亂建行為,避免古建筑陷入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尷尬。1988年政府以免除繼承稅的方式鼓勵私人所有遺跡向公眾開放。自2003年以后,政府對遺產的保護工作逐漸下放到地方,并進一步擴大公共開放程度。
瑞士圍繞山區風景區建設的小鎮,彰顯了人文關懷。
保護的同時,大造血的循環也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工作,各級政府要注重加強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投入,也要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市場潛力,鼓勵融合新業態及創作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文化產品,提升歷史文化遺產的造血功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實際上,文化遺產行業能為城市和社會創造大批就業機會和大筆收入,對于城市經濟復蘇和發展會起到支撐作用,對這方面的意識、認識還需要提高。另外,各級政府要精準出臺政策,鼓勵有實力的基金會、企業和個人出資支持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個人可以獲得相當于捐贈數額比例上的稅收優惠,企業可以從營業稅中扣除相當于一定比例捐款的稅款。各級政府還可以簡化遺產保護性基金會成立和運作的手續,并給予稅收優惠支持。
瑞士小火車內部裝飾,呈現古樸與現代的融合。
第二,因地制宜,結合城市更新抓好存量試點,提高更新預算比例。各省級城市從繁榮經濟與文化需求出發,結合城市更新工作,提高資金預算,進一步全面促進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及自然景觀尤其是周邊4A級景區、中小城市的基礎創新建設,并實現資金投入后收益的乘數效應。
少女峰的雪山飛翔,讓人印象深刻。
歷史文化遺產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不僅承載著城市的歷史人文,還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共同記憶。對這類遺產及景區,各級政府還要善于“搭臺”,讓社會各界勇于“唱戲”,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和遺產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公民的遺產保護意識,營造出“人人了解遺產、人人愛護遺產”的氛圍,給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和文化產品注入新的活力。各地要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城市歷史文化與城市更新、景區升級路徑,努力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公眾參與的可持續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以及城市更新模式體系。
值得重視的是,要激發老年人和兒童、青少年在城市更新和文化遺產保護上的有效作用,例如針對“一老”即55歲至75歲人群,“一小”即3歲至7歲的兒童,設計、配置他們的新需求,在保護利用和功能提升方面,鼓勵微創新、微改造并統籌規劃,保護、養老、教育三位一體,協同發力,融合賦能,會讓坐落在廣闊城鄉土地上的文化遺產更好地“活”起來,既守住文化根脈,又開出時代之花,弘揚中華尊老愛幼的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城鄉文明。
第三,體制先行,試點先行,樣板引路。各級政府在建立健全機制體制建設方面要苦下功夫,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城市更新方面,規范性文件還存在空白地帶。在城市更新中應查漏補缺,出臺專項條例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設計保護、管理一攬子配套政策,提高古城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管理的可操作性。建立考評體系推動文化普查全面鋪開,將文化普查納入政府績效考評,推動各地進一步做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前介入城鄉建設工作,從項目建設源頭上把好文化遺產保護關。
各省市在保護、更新、利用政策上,資金的平衡和可持續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中小城市,要鼓勵它們在政策和運行上試點先行,力爭上游探索出相對完整性的模板。
第四,中國的才是世界的,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的城鄉文化遺產的世界性地位。就在前幾天,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60項世界遺產。至此,我國與意大利并列成為全球世界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 形成了具有全球示范價值的遺產體系。
因此,建議由住房城鄉建設部的專業行業新聞單位,會同規劃、建筑等協會,協同高級規劃師、高級建筑設計師,以及城市經營領域的經濟專家一起,組建專業機構,專門從事舊城改造和文化街區的規劃、編制審定工作。保證各地舊城改造、文化遺產擁有詳實的“身份證”,精準編制保護和改造控制詳規方案,在保護城市傳統功能的基礎上,結合未來城市的發展需要,對改造提升功能重新定位。城市更新中的歷史文化保護既是守護民族精神根脈的千秋大計,更是創造美好生活的當代實踐。各地在保護和更新過程中要充分保留每一個城市生活的煙火氣,延續歷史街區的傳統形態和歷史文化價值,使歷史街區的生活環境不僅得到改善,還讓其煥發出新的活力。
另外,我們建議,憑借城市更新最大的抓手,有關部門聯合起來,具體化“中國文化遺產日”。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但是,20年時間了,國人對這個紀念日很陌生,全民對文化遺產日的意識薄弱,這與我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大國、強國的地位極其不匹配。借這次城市更新的國家戰略,合力宣傳、推廣城鄉文化遺產,恰逢其時。
意大利古城古跡的保護雖在交通上配置地鐵,但所有人在千米之外必須徒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