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時隔10年,黨中央召開的最高規格的城市工作會議。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以及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新型城鎮化水平和城市發展能級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宜業宜居水平、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水平、生態環境質量大幅提升,城市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與十年前相比,城市工作的“時與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下,會議首次明確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標,并提出“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六大方面的具體路線圖。會議還作出一個重大論斷:“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
以此次會議為錨點,深刻把握城市處于的歷史方位,主動適應城市面對的重大形勢變化,以新擔當新作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現代化新路子,我國城市發展邁入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嶄新階段。
近年來,隨著城市更新和文旅融合的深入推進,亮馬河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北京最具魅力的城市公共空間之一。人民視覺
新指引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目標
“近期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標志著中國城市發展進入了新階段。從‘城鎮化’到‘現代化人民城市’的轉變,不僅是一個術語的更新,更是發展理念和實踐路徑的深刻變革。”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黨總支書記、院長惲爽在接受中國城市報記者采訪時說道。
回溯上一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召開,還是在2015年。
惲爽表示,當時會議提出的“一個尊重、五個統籌”基本思路,已經蘊含了人民城市理念的雛形,而今年會議則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全面深化和系統拓展,標志著中國城市發展進入了以現代化為核心訴求的新階段,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對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考察時,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
這其中,“創新治理方式與推動多元共治”具有重要支撐作用。惲爽分析,一方面,前沿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城市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強大助力,使精準感知、精準施策、精準服務成為可能;另一方面,新的多元共治模式將全過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現代化,構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體。由此,為“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奠定了最關鍵的底層方法和實踐工具基礎。
這方面,不少城市已經走在前列。比如在上海市楊浦區,改造后的濱江工業岸線步行道、跑步道、騎行道“綠色三道”貫通,老工業遺跡煙草機修倉庫變身“綠之丘”網紅打卡點,轄區內公園24小時開放……曾經的“工業銹帶”已蝶變為“生活秀帶”“發展秀帶”。
從社區治理最小單元入手,從老百姓感知度最強的小事入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勒泰市用繡花功夫,持續打造“溫暖雪都”黨建品牌2.0版,不斷提升市民幸福指數,讓阿勒泰成為一座居者安、近者悅、遠者來的區域中心城市。
阿勒泰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高峰表示:“居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直接體現了城市黨建工作水平。今后,我們將在建強基層黨組織、完善社區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上持續用力,整合各支力量、各級資源,緊盯居民需求,通過一貫到底服務體系、集成集約服務平臺、多元多項服務力量,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三坊七巷是福建省福州市最具代表性,也是中國國內現存規模較大且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街區基本保留了唐宋時期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時期的建筑,被譽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館”。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攝
新趨勢
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截至2024年底,有9.4億人生活在城鎮。
如今,我國城鎮化正從快速增長期轉向穩定發展期,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必須把準城市內涵式發展的戰略取向,更有針對性地提升城市發展質量。
為了做好下一步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五個更加”——“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集約高效”“更加注重特色發展”“更加注重治理投入”“更加注重統籌協調”。
“本次會議亮點是對城鎮化的判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葉堂林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如今隨著我國人口總量逐漸見頂,城鎮化的人口結構特點也發生了改變,從過去主要靠農民進城推動城鎮化,變成人在城市之間的流動。
在他看來,新時期一個城市能否發展,取決于它能聚集多少“人”。一個城市聚集的人越多,這個城市產生的消費就越多,進而這個城市就有資金進行新的建設,就越能實現正循環。“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很多城市開始‘搶人’。隨著產能過剩的現象出現,我國未來的稅收制度也會逐漸發生變化,從生產端征稅轉向消費端征稅。地方政府過去主要以招商引資為主,如今還希望將消費者留下來。”葉堂林說。
而一個城市能否吸引人來安居樂業,取決于一個城市是否有自己的特色。
“城鎮化就像一個人,小時候我們主要看孩子長得高不高、快不快,到了一定的年紀就不能只關注身高,還要看長得是不是有特色。城市發展也到了這個階段,也就是要避免千城一面、追求特色發展。”葉堂林說。
上海市楊浦區曾經的“兩萬戶”工人新村長白228街坊經過精心改造,煥新蝶變為“人民城市樣板間”。上海市楊浦區政府新聞辦供圖
新格局
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
面向未來,此次會議系統部署了城市工作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為“現代化人民城市”勾勒出了具體行動指南。
其中,“著力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被視作總領方向。在新時代,19個城市群承載了全國75%以上的人口,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態。
“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城市之間是有關聯的、有分工的。”葉堂林表示,原來城市是單打獨斗,現在已進入城市體系發展的新階段,即城市群和都市圈時代。如今,上海想要發展好,離不開長三角;北京想要發展好,則離不開天津、河北——所以未來城市群內部更強調互補、分工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群或者產業集群。
在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方面,此次會議特別明確了要“分類推進”。
在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上海市“十五五”規劃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陸銘看來,目前我國縣城至少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大城市周邊的縣城,融入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都市圈,比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一些縣城,有比較大的規模人口集聚和產業集聚;第二類是有特色產業的縣城,比如有些縣城集中優勢發展自己的制造業、農產品加工等;第三、四類是位于農業主產區和生態保護區的縣城;第五類則是一些人口負增長、資源枯竭型的縣城。
此外,未來城市的土地面積也不會無限擴張。陸銘表示,除了人口城鎮化,我國城鎮化發展還體現在城市面積的擴張上。
他提到,本世紀以來的二十幾年,中國城市面積擴張得非常快,其中一些擴張發生在人口逐漸減少的地區,這導致存量住房無法完全消化,以及部分基礎設施、工業園閑置。
因此陸銘建議,在不同的地區之間有必要進行城市面積的重新布局。有些地方人口會持續增長,對于其住房、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所需要的建設用地就要有所保障。相反在人口流出地區,則要做減量規劃,比如過寬的高速公路要變得窄一點,以減少未來持續的加大投入和維護;對于閑置的工業園等基礎設施,也要適當進行拆除。
在繼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方面,陸銘認為當下最重要的難點主要聚焦在一線和準一線的大城市,這些城市的戶籍制度改革還有必要進一步加快推進。“會議并沒有提出要嚴格控制大城市人口等這樣的表述,這也是一個重要變化。”他說。
新作為
“七個著力”明確發展“施工圖”
創新城市、宜居城市、美麗城市、韌性城市、文明城市、智慧城市……在“一個優化、六個建設”的施工圖下,諸多城市建設的新提法備受矚目,如“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聚焦老舊管線、超高層建筑等系統性風險點;智慧城市提出“用好市民服務熱線等機制”,體現了從“數字化工具”向“治理有效性”轉變的導向。
針對文明城市,對比2015 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保護歷史文化”的基礎上,今年會議特別強調要從自然、人文兩個角度,更加全面地保護城市特色。對此惲爽分析,“保護城市獨特的歷史文脈、人文地理、自然景觀”是要求和目標,“完善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則是實現手段和工作抓手。
在她看來,“完善城市風貌管理制度”的提法頗有新意,反映出城市風貌管理開始從單一依靠政府領導、依靠從上到下的行政管理,向著以社會共識為基礎、以治理多元手段為保障的科學化和制度化的城市風貌管理轉型。
同時,會議明確提出“加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要求,而“城市文化軟實力”在中央城市工作頂層設計中出現,意味著城市文化已經成為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很多網紅城市“出圈”,惲爽認為,正是因為對新、舊城市文化的融合提煉,綜合形成城市整體文化品牌,提升了城市對外形象,也凝聚了市民的內部向心力。
此外,會議再次將城市更新置于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
“此次會議意義重大,它定義了城市發展在今后一段時間的核心思想——城市不再比拼規模和競速,而是關注如何改進提升。其中,老舊小區、老舊樓宇、老舊管線的改造,都值得我們花精力去研究。”高力國際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鄧懿君對中國城市報記者表示。
她表示,這對房地產相關行業來說也是一個利好消息,比如用于城市更新的改造物料,特別是一些低碳環保的建材和新能源的利用等。此外,未來的樓宇一定是智慧化的建筑,老舊樓宇的智能化設備更替也會有廣闊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會議再次強調了“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長張波表示,這一表述延續了房地產調控的政策主線,并在實施路徑上更強調供需雙向改革。用“雙軌制”重構住房供給結構,商品房建設需“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質量”,同時以需定建擴大保障性住房供給。
會議強調“高質量”開展城市更新,一定程度上強調了高品質的重要性。張波分析,一方面“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是房地產高品質發展方向,房地產也將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競爭。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頭部房企加速布局綠色科技,第四代建筑也會在更多城市不斷涌現。另一方面,推進商品住房銷售制度改革,并有序推行現房銷售并優化預售資金監管,這一舉措旨在降低交付風險、提升住房品質。
原標題: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擘畫藍圖 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
■來源:中國城市報記者 張阿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