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21日報道 新加坡《城市解決方案》雜志第26期刊登文章,題為《蘇州:文化與經濟的協同演化與共同繁榮》,編譯如下:
植根于長江三角洲的經濟活力與中國文化,蘇州通過將其2500年的文化遺產融入現代,重新定義了城市治理。這座城市通過與龐大生態系統(包括文化機構、公共和私營部門等)的密切合作,實現了經濟增長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平衡。
蘇州采用一項總體規劃,平衡“古城全面保護與現代化新城區發展”。為緩解歷史核心區的壓力,蘇州將工業發展轉向東部和西部區域,分別形成蘇州工業園區和蘇州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為保護“小橋、流水、白墻、黑瓦”的歷史城市風貌,蘇州還制定嚴格規定,包括限制建筑高度和搬遷污染企業等。當地成立了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以協調跨部門合作。
補充這一規劃的是一系列創新。例如,“古城細胞解剖工程”讓居民參與記錄蘇州古城54個街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建筑細節,以提供關于它們的精確數據,同時培養社區的管理意識。平江歷史文化街區進一步體現了居民參與的保護模式,多數明清庭院房屋在結構加固以及衛生和防火系統升級期間仍有居民居住。
根據“古城保護更新伙伴計劃”,蘇州通過在線平臺發布國企持有且可活化利用的古建老宅清單。通過公開招租和合作開發等模式,讓社會各界參與古建老宅的保護和利用。這一舉措在保護古城的同時,加強了文化保護和遺產傳承。
蘇州古城復興建筑設計工作營等協作平臺體現了混合治理模式。國際設計團隊、當地工匠和居民共同制定“微更新”指南,將傳統工藝與可持續技術相結合。
通過將問責制和共創制度化,蘇州表明文化遺產可以作為一種活的資產蓬勃發展,而不是僅僅作為靜態的遺跡存在。它實現了2500年歷史城市肌理的保護,同時保持了經濟的持續增長。
通過培育多方利益相關者伙伴關系、優先考慮遺產保護和擁抱創新,這座城市創造了一個在本地和全球都能引起共鳴的模式。在蘇州,過去不是遺跡,而是基礎。
隨著這座城市推進將古老魅力與現代活力融合在一起的“雙面繡”,并繼續加速在全球范圍內分享其城市化經驗,蘇州發展模式提供了一個引人關注的愿景:基于文化管理的城市發展協作,可以為和諧共生提供解決方案,并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共同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