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澳簽署后勤協議,構建導彈補給鏈、燃料供應鏈和數據共享網,將后勤升級為“新質戰斗力”。中國需以智能聯勤、軍民融合和分布式能源破局,鍛造“后勤破甲彈”應對戰略包圍。
今夏天氣炎熱,多少與火藥味較濃有點關系。這不,美國拉著十九國好幾百架(艘)飛機軍艦攪和太平洋時,我們就得到準確消息,美日澳幾乎在同時簽訂一個“后勤協議”,這個信號比演習更有證明力。在軍事斗爭準備中,“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后勤”,二戰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之前,就將后勤的物資裝備搬到英倫三島。所以,今天要談一個內行人關注的問題:此事怎么破解?
看似“修艦加油”,實為“三鏈絞殺”
美軍重返亞太,主要依靠關島基地。在此之前一會兒派兵,一會從日撤軍,這都是一個部署問題。但真正動手的實際準備,要看7月11日這一場戲。當天,美日澳三國在美軍“美洲號”兩棲攻擊艦簽署首份三邊后勤協議,表面聚焦導彈補給、艦船維修、海上加油,實則構建“三位一體”的印太戰爭機器。
協議硬核的內容是建立導彈補給鏈。美國加速測試新型導彈發射筒海上轉運系統,適配日澳主戰艦艇的MK-41垂發單元,實現遠?!凹创蚣囱a”,將作戰艦艇部署時長提升40%以上;其次是燃料供應鏈。美軍通過商用油輪改裝“合并補給接口”,打造“影子油輪艦隊”,日澳艦艇可共享海上加油網絡,支撐長期遠洋封鎖;另一個就是數據共享網。三國實時互通維護數據、港口修復標準、戰傷救護流程,將后勤響應速度壓縮至小時級。
此協議非簡單保障協作,而是以“互操作性”為名,打造跨域無縫殺戮鏈——燃料是血、導彈是牙、數據是神經。從這個情況來分析,美軍從演習威懾,已經轉入了軍事行動實際準備。如果沒有說錯的話,美軍是準備一場大規模的戰爭,除了軍事基地,已經開始進行國家和國際后勤準備。
決勝千里:后勤已成“新質戰斗力”核心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傳統認知中,后勤是“幕后工作”,但現代戰爭揭示殘酷真相。美軍直言:“只有把物資送到最前線,戰斗力才能真正發揮”;與此同時可見日澳野心。日本借協議突破“和平憲法”限制,推動軍艦出口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則押注美國,以軍工產業置換安全紅利。三國通過共享維修標準、預置彈藥、智能調度,將戰備轉換周期縮短70%,形成“隨時開戰、持久耗殺”的威懾力。戰爭常識告知,當對手的后勤從“保障力”升級為“殺傷力”,戰場勝負已在補給線上定局。
中國破題:鍛造“新質混合后勤”的三大狠招
面對三國“后勤鐵幕”,中國需以技術革命+體系創新實現非對稱破局。首先是智能聯勤。借鑒解放軍“智慧聯勤”實踐,部署無人倉儲、機器狼前送、無人機醫療后送系統,構建抗干擾保障網;其次是打通“物流-投送-救治”數據鏈,如聯勤部隊智能數據庫實時追蹤全國運力,決策效率提升90%。更關鍵的是加快軍民融合。民用油輪加裝軍用快速補給接口,效仿CONSOL但更隱蔽,打造“藏艦于民”的海上加油網絡;當然,電商物流無人倉儲技術也可轉為野戰彈藥庫,實現72小時前沿部署。發展分布式能源微電網也是一環,保障基地遭襲時仍可持續作戰。
結語:溫水煮蛙?中國需以“新質生產力”鍛造“后勤破甲彈”
美日澳協議是溫水煮蛙式戰略包圍,起恐怖不在今日之艦,而在“印太全域即時殺戮網”。中國軍隊在軍改之后,聯勤保障部隊已成為一個新兵種。后勤的進化,決不可止于“保障不拖后腿”,而要以智能、融合、低碳為矛,將后勤鏈鍛造成“新質戰斗力發生器”——當對手的導彈還在海上補給,我們的無人倉庫已在前線開倉;當對手的郵輪穿越海峽,我們的民船加油網正靜默待機。這才是決勝的無形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