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籃亞洲杯半決賽,中國女籃輸給日本,沒能守住主場衛冕的夢想,這場球一結束,球迷圈直接炸鍋,表面上看輸球不可惜,畢竟日本女籃實力的確不差,但真正讓大家情緒拉滿的,是年輕后衛李緣四場比賽場場首發的用人安排,尤其在半決賽這樣關鍵的節點,李緣首發、表現一般,替補席上王思雨、楊力維這些老將卻只能打替補,這事兒怎么想都讓人心里不是滋味。
問題其實早在小組賽階段就埋下了,中國隊三場全勝,比分都很漂亮,但李緣每一場首發都引發了大討論,第一場打印尼,出戰14分鐘,1分3助攻,三投全鐵,面對實力有限的對手還湊合,畢竟贏得輕松,誰都能上來摸摸球,第二場打韓國,李緣登場15分鐘,0分0板2助攻,全場幾乎隱身,進攻沒威脅,組織沒亮點,場上存在感極低,反倒是替補登場的王思雨,12分鐘9分3板8助,直接把比賽打活了,這個對比擺在這兒,球迷不吐槽才怪。
到了半決賽,對手日本女籃,李緣依然首發,主防田中心,結果開場就被對手打穿,田中心第一節8分,半場21分,李緣的防守壓不上去,進攻端更是顆粒無收,數據板上0分1籃板寫得明明白白,這一幕讓不少觀眾直呼看不懂,關鍵比賽還在“培養新人,真的是戰略眼光,還是用人固執,大家心里都打了個問號。
其實中國女籃主帥宮魯鳴的想法并不難猜,小組賽第二場賽后他就公開回應了外界質疑,說培養年輕人是為了接班,李緣被視為“未來接大旗的人,這話說得有道理,畢竟李緣年僅25歲,履歷不差,2018-19賽季WCBA星銳賽MVP、2020-21賽季隨內蒙古女籃奪總冠軍、2022-23賽季場均8.9分5.3助攻,還拿過亞運會冠軍、世界杯亞軍,是隊里重點培養的天才后衛,這樣的球員,放在長遠來看確實值得賭一把。
但問題來了,亞洲杯半決賽是“練兵場還是“必爭之地,在家門口、衛冕壓力下,球迷想看到的是最強陣容,想要冠軍,沒人愿意當陪練,尤其是王思雨、楊力維狀態在線、經驗豐富,明明有最靠譜的選擇,卻讓新人硬頂,輸球之后說“鍛煉隊伍,這話聽起來總有點像“擺爛甩鍋,球迷難免要發問,難道冠軍不重要了嗎。
再說李緣的場上表現,怎么說呢,她的優點其實挺明顯,年輕、移動速度快、傳球意識不錯,防守端敢拼,但缺點也不難看出來,遇到強隊容易被針對,心理波動大,關鍵球不敢出手,組織端也不夠果斷,尤其在半決賽這樣高壓場合,經驗短板暴露得很徹底,說白了,就是有潛力但還沒到能獨當一面的程度,宮指導的信任是好事,但這種信任在關鍵場次變成了冒險。
很多人拿李緣和王思雨、楊力維比,確實,這兩位老將在大賽上都經歷過風浪,抗壓能力強,分配球、臨場應變都是一流水準,尤其王思雨,替補出場依然能打出高效率,這種球員不首發,實在讓人想不通,教練組的用人思路,是否太過理想主義,還是說有更深層次的布局,外人不得而知,但結果就是輸了球,留下滿場爭議。
當然,換個視角看,宮魯鳴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女籃現在正處在新老交替的節點,李緣必須要有大賽經歷,才能成長為真正的核心,如果每次都用最保險的陣容,未來誰來接班,球隊就會陷入青黃不接的困境,這點歷史已經反復證明過,問題只在于,這種“以賽代練的代價,是不是太大,輸掉主場亞洲杯,真能換來一個頂級后衛的成長嗎。
再說回球迷情緒,其實大家不是不能接受失敗,關鍵是輸得有沒有價值,這場比賽李緣沒打出來,球隊整體也沒打出應有的氣勢,戰術調整和人員輪換都讓人疑惑,賽后看到宮指導力挺新人,輿論場上直接兩極分化,有人點贊“長遠眼光,有人回懟“臨場擺爛,這場對噴背后,反映的其實是中國女籃未來該怎么走,是保守求穩還是大膽革新,這道選擇題,注定沒有標準答案。
現在回頭看,李緣被定為“接大旗的人,宮指導的初衷可以理解,但在關鍵場次一味堅持,確實讓人有點上火,說到底,球迷要的是成績,也要看到希望,教練組要的是傳承和成長,兩者怎么平衡,是中國女籃未來必須直面的課題,亞洲杯輸球,或許只是陣痛,未來路怎么走,還得用結果說話。
所以,李緣首發的爭議,表面上是戰術選擇,背后其實是中國女籃的現實困境和未來焦慮,不管你怎么看,輸球已經成了事實,宮指導的用人風格也已擺在明面上,剩下的,只能寄希望于李緣真正成長,別讓“接班人的稱號,成了輿論的負擔,畢竟,中國女籃需要的,是能夠扛得住壓力的核心,而不是“被安排上的首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