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有接觸陰陽五行的知識,但只是耳濡目染,并沒有深入學習。后來,在我工作沒幾年之后就迷上了八卦和六爻,這是我真正研究傳統文化的開始。(圖片來源于pexels)
我讀的第一本書是《道德經》,第二本書是《增刪卜易》。干支和五行對我來說從來都不難,我很小的時候就能背下來六十甲子和十二生肖了。至于掌訣之類,對我來講也并不神秘。
我在研究六爻的時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頓悟”。那是一個冬天的春節,我沒有回家,聽著窗外的鞭炮聲,我突然感覺徹骨的寂寞,百無聊賴中擺開六爻,突然明白了其中的奧秘。我自己的看法是,在那一刻我的精力處于絕對的集中,比平常任何時候的運轉都迅速,所以才有了那樣的奇效。
傳統文化是講究頓悟的。頓悟不是一個神秘的東西,它是我們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然后發酵的結果。可以說,頓悟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中猛然的甜蜜。
但我卻堅決了放棄了六爻,而是去研究八字。對于六爻來說,它的起盤有著繁瑣的儀式,鄉間的人們甚至在繚繞的香煙中跪拜起盤,以期尋求冥冥中的一點啟示。我希望簡單,我并不希望把自己跟“不確定”深深的糾纏,而命理學正符合這點。
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玄虛”的人,顯然命理學并不適合,你更適合研究六爻和梅花這類“無中生有”的學問。而如果你是一個喜歡“解方程”的人,那你更適合命理學。
就我二十多年的學習和實踐經驗,我給命理愛好者的學習提這樣幾個建議:
第一,看書要廣泛。很多人看一本《子平真詮評注》就覺得很厲害了,但實話實說,這本書中的觀點有點狹隘。我說的狹隘就是,《子平真詮評注》這本書對其他人的觀點太過排斥,如果只看這本書,往往容易陷入“自我”的怪圈。
我甚至建議大家,不只是命理學的四大本要看,其他的什么六壬、奇門、星相、堪輿、擇吉的書,都要看。不是一定要精通,而是要知道。知道了世界有多大,就知道自己有多小。
如果有古文的基礎,我建議大家盡量看古書。讀合轍押韻的典籍,就像聽一首美妙的樂曲,它會給我們以無窮的想象,其中的快樂是讀現代人的書無法比擬的。
第二,要多實踐。不管是古籍還是現代人寫的文章,其形成于文字中的,一般都是關于富貴的判斷,而對于吉兇等類的判斷,則往往浮于表面,需要自己在實踐中總結和摸索。
當然,如果有師傅帶會更好,但即使是最好的師傅,他也不可能傾囊而授吧。(如果你相信套別人話就能套到真諦的,就當我沒說)。所以,自我探索永遠是最重要的。
第三,不要只關注命理學本身,而是要拓展知識面。我曾經在文章中寫過,很多人覺得我分析學業更在行,那是因為我每天都在關注大學招生相關的信息。同理,我對健康不在行。為什么不在行?因為我對醫學知識完全不懂。所以,光學習命理學知識本身是不夠的,我們也需要了解行業知識和風土人情。
第四,既然學習,就要虔誠。我們不能說逢山就拜,但至少對我們的先賢們保持一份崇敬之心。
第五,要知道什么可講,什么不可講。初學命理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來者不拒,并且言無不盡。每個行業都有禁忌,就好比京劇演員唱關公,他是有一套規程的。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要講。也不可執拗,任何學問都有可能走火入魔。
命理學是一門學問,它并不玄虛。我們需要的是學習如何去解這個方程,然后總結出我們自己的解方程的技巧。在這個過程中,保持一份謙遜之心是最重要的,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文西風獨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