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友反應這篇文章比較失敗,沒有對每一條詳細說明。于是就寫這篇文章做個補充。
命運是難測的,人一生能成多大事兒,很難講的清楚,我們能做的就是修身,做工夫。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這十境透漏了成事之秘。
一命
命,指人的先天命運,可理解為“初始參數”,包含父母給予的基因,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初步框定了人生的大致走向。比如有些人天生聰明、記憶力好,而有些人可能存在一些先天不足,這都會影響其一生的發展,有“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時莫強求”的意味。
“命”是人力無法完全掌控的必然性,強調“盡人事,知天命”??鬃又v“五十知天命”,旨在讓人認清自身稟賦邊界,明白有些事情非人力可為,應在盡力而為后接受結果?!懊睘橛钪嬉幝傻囊徊糠郑绊槕匀弧保ㄟ^無為與道合一。莊子認為“命”是自然之理,人應安于命,不刻意抗爭。佛教主張“命由己造”,認為因果輪回中的業力決定命運,但可通過修行轉變。
命理以陰陽五行為基石,通過天干地支勾勒人生軌跡。生辰八字被視為先天能量格局的體現,可從中推斷性格、運勢等。例如,命中“財星”旺盛者可能易得財富機遇,“官星”旺者或許有仕途優勢。宋仁宗八字中“土重金埋”造就其仁厚性格,明代首輔張居正命局“傷官配印”彰顯其改革魄力,都是命理學中命格影響人物特質與命運的例子。
“命”可視為天道在人身上的體現,人受天道制約,同時也有主觀能動性。司馬遷“究天人之際”,強調在歷史演進中,既有客觀規律(天道)作用,也有人的主體意志(人道)影響。人的命運與天地自然、時代環境相互關聯,順應天道、把握時機,才能更好地成就人生。
二運
即運氣或運道,是人生歷程中可變的因素,有起有伏,充滿不確定性。雖然運勢難以完全掌控,但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和行為來影響它。例如,積極主動地嘗試新事物、把握機會,可能會提升運勢,正所謂“動則行氣,氣則行運”。
運勢與時代環境密切相關,強調要把握時機,“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運為自然循環,主張順應運勢的起伏,如《道德經》所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提醒人們在低谷時韜光養晦,高峰時乘勢而起。運勢與因果相關,通過積德行善、修心養性可改善運勢,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
運有大運和小運之分,通常認為十年一大運,五年一小運。大運如同人生的階段性氣候,小運則是更細微的運勢變化。當一個人的命格與大運、流年的氣場相合時,就容易諸事順遂,反之則可能遭遇挫折。例如,若八字中喜火,行火運時往往會有較好的機遇,而行水運時可能會面臨一些阻礙。
“運”體現了人與天地自然、時代環境的相互作用?!吨芤住は缔o》曰“時乘六龍以御天”,這里的“時”即運勢,當人能順應天時,與天地氣場同頻,就能更好地把握運勢。反之,若逆勢而行,違背自然規律和時代趨勢,運勢往往會受阻。
三風水
強調外界環境對人的影響,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即“天人合一”。它不僅包括出生地、居住地的自然環境,還涉及社會環境等。比如孟母三遷,就是為了給孟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說明好的風水環境有助于人的發展。
風水之擇,以“適中”原則,追求人以中道取得與環境的和諧,比如都城選在天下之中,建筑布局講究對稱秩序 ,還將三綱五常融入風水理念。風水觀念以自然為核心,“道法自然”,認為山水屋舍有靈性,道教儀式可改變屋舍吉兇,《葬經》就為陰宅風水奠定了理論基礎。風水亦是“因緣生法”,風水是外因,人的心量是內因,人心向善,風水會轉好,且風水要用“德”來求。
以宅主個人命理為基準,宅主命理五行喜忌必須與宅居五行干支方位完美匹配,讓宅居“風水能量”助益宅主,改善運氣,達成“宅命相配”“天人合一”,使居住環境與個人命運緊密相連。
古人認為天地如人體,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影響住者或葬者個人以及子孫后代的禍福,所以追求人與房屋、房屋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通過順應自然能量場實現命運流轉。
四積陰德
指默默行善,不宣揚,別人不知曉的善舉。積陰德體現一個人的品質與修養,從長遠來看,會為自己積累福報,帶來好的結果。相反,若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做缺德事,可能會有不良后果,即所謂“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陰德,內在之德,以“仁”為核心,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認為積陰德可提升個人品德,福澤后代。主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強調“無相布施”,即行善不執著于功德,以達心靈凈化。“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積陰德符合天道,其“承負說”指出,善惡行為不僅影響自身,還會波及子孫。
功德分為陰德和陽德,陰德是做好事不留名,純粹出于善心善念。積陰德雖不一定立即有回報,但可能會在自身或至親身上體現,可改變個人運勢,帶來福報。
積陰德是一種順應天道、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行為。古人認為天地有其運行規律和道德準則,人積陰德是遵循這一準則,能獲得天神護佑,實現天人和諧。如《太平經》所言“積善不止,神與之俱,天必愛之,人必敬之”。
五讀書
古今意義有所不同。古代讀書主要是為了考取功名,且成本較高,多為富裕家庭所能負擔,所以排名靠后。在現代,讀書是獲取知識、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能讓人明達智慧,改變氣質,還可視為給人“重裝系統”,為人們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如通過高考等途徑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讀書為“修身齊家”之本,“格物致知”以明事理、達中庸;讀書需“得意忘言”,通過典籍悟自然之道,如《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讀書也借經典傳法,認為讀書是“開智慧”的途徑,破除無明煩惱。
讀書屬“文昌運”范疇,與命理中“印星”相關,主智慧與學識。讀書可強化自身氣場,彌補命理中智慧不足的短板,通過學識改變認知格局,間接影響運勢走向。
古人認為“書中自有天地心”,讀書是通曉天人規律的橋梁。通過研習典籍洞察自然法則與人文道義,實現“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讓個人認知與天道運行相合,達成“天人共通”的境界。
六名
指名聲、名望。一個好的名聲有助于個人發展,能得到他人認可和信任,獲得更多機會。
“名不正則言不順”,認為好名聲是個人道德與社會價值的體現,通過立德、立功、立言贏得聲譽,如孔子一生周游列國傳播思想,獲萬世敬仰 。道家追求“無名”,認為世俗名聲是束縛,應順應自然,不過分追逐,保持內心的本真與自由。佛教主張看淡名聲,修行是為解脫,名聲如虛幻泡影,若執著易生貪嗔癡,阻礙修行。
“名”是人與社會、天地的鏈接點。從社會層面,好名聲可獲他人認可,積累人脈資源,推動個人發展;從天地角度,名字作為個人標識,融入宇宙信息場,傳達個人信息,與人的氣場和天地能量相互呼應 。
七相
通常指面相、體態等外在形象。古人認為相由心生,外在形象可反映人的性格、修養等內在特質,進而影響人際交往和事業發展。比如,一個面容和善、舉止得體的人,可能更容易給人留下好印象,讓人愿意與之交往。
“相”受內在品德影響,《禮記·大學》提到“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內心清凈可使人氣質平和,呈現出良好的外在神態。佛家講“相由心生”,善心生善相,惡心生惡相,認為內心的修行會反映在相貌上。
相學認為骨骼定一生之榮枯,氣色看行年之運勢。例如,印堂發亮、目光炯炯被視為有福氣、運勢好的相;而印堂發黑、兩目無神則可能預示近期運勢不佳。手相中的紋路、掌型等也被認為與個人的性格、命運相關,如斷掌之人被認為頭腦簡單,指縫空隙大被視為散財之兆。
人的相貌神態是天地之氣與人自身氣場相互作用的結果。古人認為天地間的五行之氣影響著人的身體特征和氣質,如五行屬火之人,可能性格熱情,相貌上眼神明亮等。同時,良好的相能使人在人際交往中更具親和力,更容易順應“天時”,獲得機遇,體現了人與外界環境的一種互動。
八敬神
從科學角度看,更多是一種精神寄托與信仰。它能給人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讓人在面對困境時保持積極心態,獲取勇氣。同時,宗教信仰中的道德規范也能約束人的行為,促使人們與人為善,對個人發展和社會關系維護有積極作用。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時內心的誠敬,以禮敬神明表達對天地自然、祖先圣賢的敬重,從中獲得精神指引與道德約束,規范自身行為。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神是道的體現,敬神是對自然規律的尊崇,如《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規律才能順遂。
敬神是人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途徑。古人認為天地有神靈主宰,敬神表達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感恩,順應天道。如古代帝王的祭天儀式,彰顯對天命的尊崇,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普通人敬神也是敬畏自然、遵循自然規律,實現天人和諧共生,獲得心靈的寧靜與精神的寄托。
九交貴人
貴人指能在人生道路上給予幫助的人,可能提供資金、人脈、機會等實際支持,也可能是在思想上給予啟發。結交貴人可拓展視野,提升個人能力,幫助自己解決難題,實現人生躍遷。但交貴人并非單純攀附權貴,而是通過提升自身修養,吸引貴人相助。
孔子講“無友不如己者”,鼓勵與賢能之人相交,在相互學習中提升道德修養與學識。道家雖提倡清凈無為,但也認可與智者交流能開闊眼界,助于領悟自然之道。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結交善知識,能獲智慧與正能量,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從不同善知識處得修行啟發。
歷史中貴人相助成就大業的例子屢見不鮮。劉邦得張良輔佐,在鴻門宴化險為夷,后又在張良謀略助力下贏得楚漢之爭,建立漢朝。劉備得諸葛亮之助,才真正立柱腳跟。又如苻堅重用王猛,王猛整頓吏治、推行改革,讓前秦迅速強大,統一北方。
當人自身品德、能力與行為符合天道,便可能感召貴人。若背離天道,即便遇貴人也難獲長久相助。這種貴人與自身的關聯,體現了人與自然、命運的互動,是天人和諧關系在人際交往中的映射 。
十養生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養生愈發重要。它涵蓋合理飲食、適度運動、規律作息等方面,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只有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有充沛精力去學習、工作,把握命運中的機遇,享受人生。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養生應保持節制,遵循自然規律,維持身心平衡,如孔子主張按時令飲食,重視精神修養,以“仁”“禮”安養身心。道家強調“清靜無為”,主張減少欲望,保持內心寧靜,通過“心齋”“坐忘”等修養方式,讓身心回歸自然狀態,達到形神兼養,像老子提倡“致虛守靜”,莊子追求逍遙自在。佛家追求內心平靜,通過禪修、冥想等方式修身養性,消除煩惱,同時倡導素食,認為合理飲食有助于修行,如《百丈清規》中規定僧人飲食作息,助力修行者保持身心清凈。
眾多帝王將相的養生實踐可見一斑。乾隆帝注重飲食養生,粗細糧搭配,常食用小米、玉米等,且生活作息規律,堅持早睡早起、勤加鍛煉,得以長壽,享年89歲。還有漢文帝重視修生養性,以寬容、仁愛的態度治理國家,心態平和,為西漢“文景之治”奠定基礎,也體現了精神修養對養生的重要性。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順應四季變化調整作息,春季早睡早起,冬季早睡晚起;飲食上“五谷為養,五果為助”,均衡膳食;還提倡適度運動,如“導引按蹻”,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達到養生目的。
修身成人為本,養能成事為法,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至于獲得多大的成就,那就看造化了。
好,到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