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和黨大佬林賽·格雷厄姆在社交媒體上拋出驚人之語:“如果普京想知道第51天會發生什么,我建議他打電話給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仿佛俄羅斯的命運已被美國單方面敲定:50天內若不順從美國意志簽署和平協議,俄羅斯將遭遇與伊朗同等的命運。
此言一出,輿論嘩然。然而這種輕率的威脅,恰恰暴露了某些西方政客對俄羅斯本質的嚴重誤判——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核大國,而非一個可以隨意揉捏的中東國家。
將俄羅斯與伊朗簡單類比,無疑是戰略認知上的錯誤。
伊朗遭受美國長期制裁,經濟確實備受煎熬:GDP較制裁前萎縮約40%,外匯儲備被凍結、石油出口銳減,民生困頓。但伊朗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地緣位置與資源稟賦的局限——它絕非俄羅斯。
俄羅斯這頭“北極熊”的皮毛下,藏著抵御美國經濟絞殺的堅韌鱗甲,起碼目前是這樣。
美國意圖復制對伊朗的極限施壓,幻想通過次級制裁勒緊俄羅斯經濟咽喉。然而俄羅斯龐大的能源武器,始終橫亙其間。
2023年俄羅斯油氣收入雖受沖擊,仍高達近9萬億盧布,成為支撐經濟的重要支柱。
歐洲在制裁與能源短缺的夾縫中艱難喘息,印度、中國等大國更以務實姿態維持著與俄羅斯的經貿紐帶。
美國欲強行筑起隔絕俄羅斯的“次級制裁”高墻,卻無奈發現全球經濟版圖,現在是犬牙交錯,高墻四面透風。
俄羅斯經濟在制裁重壓下,說句實話,的確暫時也展現出了遠超預期的韌性:
2023年GDP增長3.6%,2024年一季度同比增長5.4%。盧布匯率雖有波動,但國內通脹逐步受控。其龐大的資源儲備、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及政府強力干預,構成了一道伊朗所不具備的緩沖帶。
此外,俄羅斯戰略武庫中,有著最令人不寒而栗的終極底牌:數千枚處于高度戒備狀態的核彈頭,以及普京多次明確宣示的核威懾戰略。
俄羅斯視其戰略安全為不可觸碰的紅線。美國任何試圖顛覆俄羅斯政權或威脅其生存的舉動,都可能觸發不可預測的核升級風險。這絕非伊朗所能比擬的威懾層級。
面對西方圍堵,俄羅斯積極“向東看”,深化與中國等國的戰略協作。俄中貿易額2023年突破2400億美元,能源、工業等多領域合作持續深化。俄羅斯當前來看,有著伊朗難以企及的戰略騰挪空間。
俄羅斯外交部副部長里亞布科夫的回應斬釘截鐵:“任何設置條件甚至最后通牒的企圖均不可接受。”
俄方清晰傳遞的信息是:主權國家不會在脅迫下談判,俄羅斯尤其如此。
美國部分政客幻想通過50天“最后通牒”令俄羅斯屈服,顯然低估了俄羅斯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抗壓韌性。從拿破侖兵敗莫斯科到希特勒折戟斯大林格勒,外部高壓往往激發出俄羅斯驚人的抵抗意志。普京政權當前在民間的支持度,正反映了這種面對外部威脅時的凝聚效應。
格雷厄姆的威脅性言論,與其說是嚴肅的戰略評估,不如視為美國大選季的政治表演。特朗普需要展示對俄“強硬”姿態取悅國內選民,而恐嚇性語言恰恰是成本最低的方式。
然而白宮迅速澄清“特朗普未鼓動烏打擊俄本土”的操作,又暴露了決策層對局勢失控的深層忌憚。
俄羅斯與伊朗的本質差異,決定了美國無法簡單復制制裁劇本。俄羅斯龐大的體量、能源武器、核威懾力量及多極外交空間,使其具備遠超伊朗的戰略韌性與反擊能力。
“最后通牒”終將收場,但這場大國博弈留下的真正警示是:
在一個多極化世界,將核大國等同于普通對手的戰略誤判,其代價無人能夠承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