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通報撕開“藝術光環”,中國書協亟待刮骨療毒
7月14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與中央層面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辦公室聯合發布的一份通報,如一聲驚雷,將中國書法家協會(簡稱“中國書協”)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通報直指中國書協聯合中國影協、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等單位“違規開展創建示范活動并收取費用”,措辭嚴厲地批評其“將評比表彰異化為撈錢工具”。這份通報,無異于撕下了籠罩在書協身上多年的“藝術圣殿”光環,暴露出其內部深藏的積弊與潰爛。
“違規收費”僅是冰山一角,書協丑聞早已成“連續劇”
通報點名的“違規收費”問題,不過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細觀近年來圍繞中國書協的種種風波,儼然一部充滿荒誕與諷刺的“連續劇”:
“環球小姐”的篆書“捷徑”: 在代表中國書法最高水準的第十三屆全國書法展覽上,一位非書法專業的選美佳麗憑借一幅內容令人費解(如“安平斗十千秋人何為言活五十表書孩表間共問初古自時將曰猶酉栙條四”)、被廣泛質疑藝術水準的篆書作品成功入展。面對洶涌的輿論質疑,書協選擇了緘默——不公開評審細節,不追究相關責任,以“捂蓋子”的姿態應對公眾監督,其公信力蕩然無存。
評委代筆疑云:公開的秘密? 書法評論家長安居多次實名舉報某位身居國展評委要職(同時是中國書協專業委員會委員)的陳某良為特定對象代筆參賽,甚至提供了包含兩人合照在內的證據鏈。然而,書協對此置若罔聞。當掌握著作品“生殺大權”的評委,可以如此明目張膽地操刀代筆,“國家級展覽的公平性”已然淪為一句空洞的口號。
“高研班”里的利益輸送鏈: 更觸目驚心的是,許多書協專業委員會委員(往往同時擔任國展評委)“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他們一面在評審中決定著無數投稿者的命運,一面卻堂而皇之地開辦各類“高研班”、“沖刺班”,明碼標價,兜售所謂的“評審偏好”和“通關秘籍”。這種“以評養班、以班促評”的模式,赤裸裸地將國家賦予的公共評審權,異化為個人牟取暴利的工具,是對藝術純粹性和公平競爭原則的徹底踐踏。
初心盡失:比“違規”更深的潰爛
中央紀委的通報將問題定性為“違規”,但對于長期觀察書壇生態的人而言,這背后折射出的,是比“違規”更令人心寒的初心徹底背離。上屆書協副主席趙長青落馬后暴露出的系列嚴重犯罪問題,早已為今日之禍埋下伏筆:當“創建示范活動”異化為“創收示范”,當“評比表彰”墮落為“分贓表彰”,中國書協的核心功能已從“弘揚書法藝術,繁榮文化事業”扭曲變形。它不再是引領藝術風氣的燈塔,反而更像一個寄生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肌體上的毒瘤,利用體制賦予的權威和資源,進行著名利的交換與分肥。
重建公信力:光靠“道歉”遠遠不夠,必須刮骨療毒
中央紀委的通報是一記響亮的警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整改戰書。中國書協若想挽回聲譽,重塑形象,僅靠輕飄飄的“道歉”和“整改承諾”無異于隔靴搔癢。必須拿出刮骨療毒的勇氣,進行徹底的系統性改革:
徹底清查歷史爛賬,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
對第十三屆國展中引發巨大爭議的入展作品(特別是“環球小姐”事件),必須啟動由獨立、權威的第三方專家參與的復查程序,杜絕“自己人查自己人”。
對陳某良評委代筆等實名舉報,必須公開、透明、嚴肅地進行調查,公布詳實結果,依法依規追責,給公眾一個交代。
全面梳理過往重大展覽、評比活動中的可疑環節,敢于揭開蓋子。
堅決斬斷灰色利益鏈條,建立制度防火墻:
立即叫停并全面禁止所有現任評委、專業委員會委員以任何形式開設收費性質的“高研班”、“沖刺班”、“導師班”。
嚴格禁止評審人員與參賽者之間存在任何形式的經濟往來、利益輸送或私人教學關系。
建立并嚴格執行“評審回避制度”,明確回避情形和程序,確保評審的獨立性。
改革評審機制,引入監督,打破終身制:
推行國展等重大評審活動關鍵環節(如初評、復評、終評)的全程錄音錄像,并在脫敏處理后,適時適度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
取消評委事實上的“終身制”或長期連任制,建立科學的評委遴選、考核與動態淘汰機制。讓真正德藝雙馨、作風正派、業界公認的書法家主導評審,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探索引入更廣泛的專家庫和更科學的評審流程(如多輪匿名評審等)。
嚴肅追責問責,破除“法不責眾”幻象:
對此次中央紀委通報中指出的“撈錢”問題,必須深挖根源,追究相關領導責任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絕不能以“集體決策”、“慣例”等作為推卸責任的擋箭牌。
處理結果必須公開透明,形成有效震懾。
結語:守護文化根脈,不容藝術殿堂淪為名利場
書法,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精神符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追求。當神圣的藝術殿堂淪為權力尋租的場所,當崇高的藝術追求被金錢和關系網所綁架,我們失去的遠不止幾場展覽的公正性或幾個獎項的含金量,而是對民族文化根脈的守護與傳承。
中央紀委的通報撕開了“遮羞布”,暴露了潰爛的傷口。這既是危機,也是重生的契機。中國書協能否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徹底割除毒瘤,重建一個風清氣正、以藝術為本、真正服務于書法事業繁榮發展的專業組織?這不僅關乎書協自身的存續,更關乎中國書法藝術的未來尊嚴。
每一個熱愛書法的人,乃至每一個關心中國文化健康發展的公民,都在等待答案:我們,究竟要留給子孫后代一份怎樣的文化遺產?是純凈的藝術瑰寶,還是被權力與銅臭污染的名利場遺跡?答案,就在書協接下來的行動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