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這場中國女籃對陣韓國的季軍爭奪戰,說實話,賽前大部分人都沒太多懸念,畢竟實力擺在那,101-66,35分大勝,賬面數據一切正常,甚至可以說是碾壓,但誰能想到,頒獎臺上中國姑娘們一個個表情嚴肅,有的忍不住掉淚,這畫面,多少讓人心里不是滋味,明明贏了,卻像輸了。
問題來了,為什么這塊銅牌這么難讓人高興,得先說說最近這幾年中國女籃的“劇本,上屆亞洲杯我們2分險勝日本,終結了對方五連冠,終于把“苦主拉下馬,風頭一時無兩,今年又是主場作戰,目標很明確——衛冕,壓過韓國,沖歷史第13冠,想把最強那把交椅坐穩,這目標定得不虛,外界也都覺得合理,畢竟陣容穩定,狀態也還算在線,結果半決賽81-90被日本“復仇,全場被壓著打,多少有點沒想到,那種落差感,估計從那天就埋下了。
再看季軍戰,技戰術上中國女籃沒給韓國任何機會,攻防一體,節奏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楊力維、楊舒予、王思雨、黃思靜這些主力都把該做的做了,數據也好看,但說到底,這場球已經不是大家要的那場球,原本大家盼的是和澳大利亞決賽對飆,結果半路出局,被日本攔下,銅牌變成了“安慰獎,而且是在主場,眾目睽睽之下,心里失落可想而知。
很多人可能會說,35分大勝也不錯啊,今年拿個季軍,怎么就這么難接受,其實這就像玩游戲,目標是拿滿分,結果卡在倒數第二關翻車,最后補個成就獎杯,你說是開心還是憋屈,尤其是中國女籃這批球員,從去年的冠軍到今年的主場壓力,心氣一直很高,突然掉鏈子,誰都不好受,更別說領獎時還得強裝鎮定,這種情緒現場都藏不住。
其實說到底,這場比賽暴露出來的并不是女籃實力下滑,而是面對關鍵節點的應變問題,日本女籃這幾年打法升級很快,團隊配合、外線投射、攻防轉換都比我們快半拍,半決賽那場,咱們明顯被對手牽著鼻子走,內線優勢沒打出來,外線又被限制,失誤也比平時多,等到回過神來,分差已經拉開,這種節奏一旦被打亂,想逆轉就太難了,季軍戰雖然贏得干脆,但意義和分量都變了。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女籃現在其實已經不是巔峰狀態,和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場球只是把兩隊真實差距擺在臺面上,但這份勝利感,和之前的“復仇日本完全不是一個味道,球迷看得出來,球員更明白,尤其是楊舒予、楊力維、王思雨這些主力,比賽結束那一刻,情緒崩潰很正常,冠軍夢碎在自己手里,主場觀眾也都感受到那種無力感。
再說回輿論場,網上不少聲音說中國女籃“擺爛了,其實這話有點過,場上拼勁一直都在,只是心態和壓力沒處理好,關鍵時刻沒頂住,輸給日本后,所有人都在找原因,有人說是經驗問題,有人說是技戰術被對手針對,也有人開始質疑教練組臨場調整,這些爭議背后,其實都是對中國女籃期待太高,一旦沒拿到冠軍,情緒反彈就會很大。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次亞洲杯確實給了整個中國女籃系統一次警醒,日本女籃的崛起不是偶然,打法革新、年輕球員的沖擊力,都讓她們在亞洲保持領先,中國女籃想要重回巔峰,光靠老套路已經不夠了,得在細節和心態上再下功夫,這次失利如果能讓大家警覺到短板,未嘗不是件好事,畢竟奧運會和世界大賽還在后頭,留給中國女籃的時間,其實沒那么多。
當然,銅牌不是終點,也不是恥辱,哪怕是最近8年最差成績,起碼說明中國女籃在亞洲依然有穩定競爭力,只是大家習慣了高期待,高標準,偶爾摔一跤,輿論和球員自己都難以接受,換個角度想,正是因為有過高光時刻,才對現在的結果這么耿耿于懷,球迷對女籃的熱情和關注,其實也是對她們實力的認可。
最后一句,別著急下結論,別光盯著領獎臺的淚水,季軍只是一次失手,不是潰敗,中國女籃要做的,是把這次的教訓吃透,等下一次見日本,再把場子找回來,這才是競技體育最殘酷、也是最有趣的部分,不服就再來一遍,誰都不敢說自己永遠無敵,但只要還在拼,機會就還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