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的“天河”雅魯藏布江在7月19日迎來歷史轉折點,總理在西藏林芝宣布這項人類基建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高的“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正式開工!"。這項投資1.2萬億元的超級工程,將點亮世界能源革命的未來,更將徹底改寫西藏發展的歷史軌跡。
中國在經過數十年的勘測、論證、規劃后,終于正式宣布啟動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并成立獨立央企“中國雅江集團有限公司”,總理親臨現場不僅凸顯了國家戰略級工程的定位,更彰顯了我們突破技術封鎖、開發清潔能源的堅定決心。
國家戰略的逐步突破
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雅魯藏布江是中國乃至亞洲最重要的跨境河流之一,它在中國境內全長2057公里,后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最終注入印度洋,—年徑流量超過1654億立方米,天然落差超過5400米,其水能蘊藏量高達1.1億千瓦。
尤其是下游從西藏米林縣派鎮至墨脫縣出國境處,長約496公里的河段,占雅魯藏布江(中國境內)總河長的 24%,卻集中了大量水能。特別是在下游的“大拐彎”河段(墨脫縣旁辛鄉),堪稱世界水能富集之最,50公里直線距離內天然落差超2000米,水能蘊藏量近7000萬千瓦,占全球水電開發潛力的40%,相當于3個三峽電站的規模。
然而長期以來,受制于技術、交通與地緣政治,中國對這條河流的開發始終停留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水利愛好者郭開首先提出關于雅魯藏布江建設水電站的設想,我國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專家黃萬里在晚年也是相當認可這一方案,他提出著名的“雅黃設想”,但是因為技術難度太大而擱置。
然而雖然項目沒有能實施,但是在2021年的時候,國家還是將雅魯藏布江水電站寫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列為能源革命關鍵工程,直到2024年12月25日,國務院正式核準后迅速開始項目推進,2025年3月被列入發改委年度重大投資項目,4月國家就成立了“中國雅江集團”,作為項目業主統籌建設。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建成,將為中國西南地區提供穩定的清潔能源。3000億千瓦時的年發電量,不僅能通過特高壓輸電技術輸送至東部沿海地區,緩解能源壓力,還能為西藏本地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這項總投資1.2萬億的超級工程,預計裝機量6000萬-7000萬千瓦,規劃建設5座超級梯級電站,墨脫地下電站群為核心,年發電量超3000億千瓦時,不僅能滿足西藏本地用電需求,本地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還能通過特高壓輸電技術輸送至東部沿海地區,緩解能源壓力。
按估算,這一工程每年可減少約2億噸標準煤消耗,減排二氧化碳超5億噸,也將成為中國能源轉型的里程碑,助力中國實現“雙碳”目標。
而且從全球視角看,這項工程的建設施工絕對算得上“地獄級”難度,抗震、抗高壓、抗缺氧,無不考驗著中國基建能力。
世界級規模與極限挑戰
墨脫直到2013年才通公路,扎墨公路還是條“季節性公路”,年通勤時間不足200天,重型設備運輸時間必須提前做好十足準備。其次墨脫地處喜馬拉雅地震帶,地震烈度高達9度,遠超三峽的6度設防標準,工程需穿越10余條斷裂帶,隧洞最大埋深達3000米,建設中需要隨時注意巖爆、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施工難度堪稱“水電珠峰”。更重要的是,墨脫海拔高度3000米以上,高原作業難度大,還要保護當地高原的生態環境。
面對難題,中國工程師們早已做好準備。
該工程在技術上采用截彎取直+隧洞引水的創新方案,在派鎮至希讓村 35 公里直線距離間,開鑿 34 公里超深隧洞(最大埋深 2500 米),避開地質災害高發區。為減少對當地生態的擾動,放棄了傳統水電站高壩的設計,采用分散式梯級開發,壩高僅50米的低壩方案
大壩采用“抗震性能增強型重力壩”,可抵御8.5級地震,較常規設計提升1個烈度等級;引入國產“天鯤號”盾構機,90%的構筑物隱藏于山體內部,盡可能減少地表干擾,同時建立覆蓋全流域的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實時預警滑坡、泥石流等風險。
為保護當地脆弱生態,工程建設保留30%的天然河道確保洄游魚類通行,施工時采用原位保護與遷地移栽,承諾施工區植被恢復率達90%以上。建成后,它每年能減少9000萬噸煤炭消耗,減排約3億噸二氧化碳,同時有效調控雅魯藏布江徑流,減少下游洪澇干旱災害。
更重要的是,雖然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回報周期長達數十年,但它的意義早已超越經濟范疇,還將改寫西藏的命運。
過去,西藏因交通閉塞、能源匱乏而發展受限。如今工程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通信網絡)將創造20萬+崗位,帶動當地服務業收入激增300%,大量西藏牧民可以轉型為技術工人。
通過水電開發,西藏不僅能獲得充足的電力,還能借助特高壓輸電技術,將清潔電能輸往全國,甚至出口至南亞鄰國,曾經的“藏南孤島”墨脫,有望成為連接中印邊境的樞紐。
而且也能帶動西藏整體產業的轉型升級,拉動G219公路擴建、2025年川藏鐵路林芝段通車后,催生“水電+旅游”“水電+儲能”新業態,這種“以工程促發展”的模式,或將為西藏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躍升。
印度的“天塌了”
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戰略意義遠不止于能源,工程的啟動,無疑讓印度陷入兩難。正如專家所言:“掌控本國水系的開發權,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威懾。”即便不主動使用,這種“選擇權”本身便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西藏林芝的墨脫大拐彎峽谷,是中印邊界爭議的核心區域之一,印度曾多次以“水資源安全”為由,抗議中國在雅魯藏布江開發水電站,擔心其會對下游水量造成影響。然而,中國始終強調:水電開發符合國際河流法,且不會改變出境水量。
更諷刺的是,印度曾以“水武器”威脅巴基斯坦(如關閉杰納布河閘門),如今卻對中國開發雅魯藏布江心生恐懼。這種“雙標”行為,暴露了印度在地緣博弈中的脆弱性。
但另一方面,印度自身對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下游段)的開發程度極低,僅占其水能資源的3%,印度及周邊的孟加拉國每年都受到洪澇災害影響。
但是中國作為負責人的大國,外交部強調工程“經科學論證無負面影響”,針對印度對下游水量的擔憂,承諾通過“雨季蓄洪、旱季放水”均衡下游徑流,并且將建立中印跨境水文數據共享機制,減少印度阿薩姆邦洪災風險30%,而孟加拉國更是公開支持中國調節旱澇。
事實上,不是印度的“天塌了”,而是中國的“天更藍了”。雅魯藏布江水電站的啟動,不僅是一場能源革命,更是一場地緣格局的重塑。
未來,當這條“地下能源走廊”全面運轉時,西藏將不再是邊陲的孤島,而是連接中印、輻射南亞的樞紐;中國將不再依賴化石能源,而是以清潔電能驅動民族復興的巨輪。
而印度,或許終將明白:真正的“天塌”,不是中國開發雅魯藏布江,而是它自己未能把握住時代的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