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歲的陳佩斯在點映現場看著臺下從00后到70歲的觀眾笑得前仰后合時,眼眶突然紅了。
這個畫面被鏡頭捕捉下來,成了暑期檔最動人的注腳誰能想到,這部被資本嘲笑為“老古董”的《戲臺》,竟在5%的排片率下,用三天時間把票房從14.3萬干到4300萬,點映評分更是逆天的9.6分。
這不是簡單的票房逆襲,而是一場藝術尊嚴對流量霸權的絕地反擊。
早在2016年,話劇版《戲臺》就已巡演60多場,場場爆滿,豆瓣評分高達9.2分,被稱為“當代喜劇天花板”。
但當陳佩斯決定將其改編成電影時,卻遭遇資本寒冬:1億元制作成本全靠賣房賣地,8年心血被嘲笑“老藝術家不懂市場”。
預售首日14.3萬的票房,讓院線經理只肯給上午10點和下午2點的“垃圾場次”,排片率低至5%。
轉機始于7月14日的點映。廣州戲迷穿著全套戲服包場,上海教師帶學生把影廳變成傳統文化課堂。
抖音上,尹正發布的戲曲變裝視頻點贊破百萬,普通觀眾自發拍攝的“戲臺模仿秀”播放量累計破億。
點映票房從場均6.7人飆升至1900萬,上座率沖到驚人的92%。
北京觀眾小王在朋友圈寫道:“班主被迫改戲那段,不就是甲方逼我改方案的樣子?”
這種共鳴迅速蔓延,30歲以下觀眾占比達40%,許多00后陪爺爺觀影后竟被圈粉。
更令人驚嘆的是觀眾構成:80后帶著父母來重溫情懷,90后舉著手機記錄名場面,00后被“民國娛樂圈”的荒誕劇情圈粉。
這種跨越代際的共鳴,打破了“年輕人不看傳統藝術”的偏見。
有觀眾二刷三刷后發現:“第一遍笑到流淚,第二遍哭到哽咽,第三遍才看懂權力碾壓藝術的殘酷真相”。
陳佩斯的堅持,在流量為王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他像個老匠人,在話劇舞臺上打磨十年,把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動作都刻進骨子里。
拍攝后臺戲時,他在監視器前落淚:“當神仙都得為活命趴下時,我突然看懂了父親當年被封殺的屈辱”。
殺青時,他笑著笑著就掉了淚:“終于把話劇的魂兒搬到大銀幕了”。
這場逆襲,不僅是陳佩斯個人的勝利,更是所有堅守藝術初心者的勝利。
當片尾字幕滾動時,觀眾席爆發的掌聲持續了5分鐘。正如豆瓣熱評所言:“陳佩斯的眼淚,是對這個時代最有力的叩問:當流量退潮,誰還在堅守藝術的尊嚴?”
在這個資本沉迷流量的時代,《戲臺》用數據證明:好故事永遠有市場,真藝術永遠能穿透人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