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總理訪華收獲經貿大禮,卻對美國緊盯的達爾文港問題絕口不提。這位澳總理為何寧可得罪美國也要對華示好?中澳關系真要翻開新篇章?
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于近日,開啟了一次意義深遠的“東方之行”,這趟為期六天的中國之旅不僅標志著中澳關系的新篇章,也成為阿爾巴尼斯任內的重要外交成就。
【澳總理阿爾巴尼斯訪華】
這位在臺上執政三年的總理,正在努力修復前任留下的外交創傷,使得中澳兩國關系重新走上正軌。
首先,讓我們先看看這段旅途的背景。眾所周知,阿爾巴尼斯上一任總理,莫里森的對華政策以強硬著稱,這使得中澳關系一度跌至冰點。
然而,自從阿爾巴尼斯上任以來,他便迅速采取措施扭轉局勢。去年12月,中國宣布取消對澳大利亞龍蝦進口的限制,這只是雙方修復關系的諸多舉措之一,也預示著兩國貿易活動的逐步回暖。
在這次訪問中,阿爾巴尼斯無疑是收獲頗豐。
據悉,他此行見證了中澳共同簽署的一項,有關實施和審議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要諒解備忘錄。這份文件不僅象征著兩國貿易關系的恢復,更奠定了未來雙方更多合作的基礎。
【阿爾巴尼斯此行收獲頗豐】
要知道自2015年生效起,中澳自貿協定便成為推動兩國經貿關系發展的關鍵引擎。協定生效之后,兩國貿易規模持續擴大,雙方在諸多領域的合作也日益緊密。
對于澳大利亞的企業來說,這意味著更多的市場機會和商業發展前景。而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意味著更豐富的商品和服務選擇。
借著2025年中澳自貿協定十周年紀念的節點,雙方選擇在這一時刻保持緊密溝通與合作,是相當有眼光的決定。通過對協定的進一步評估,雙方計劃深化分析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并探索進一步提升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的可能性。
這不僅可以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還促進了兩國產業深度融合,為兩國經貿合作的高水平發展奠定了制度保障。
【中澳在經貿領域取得積極成果】
對于中國而言,阿爾巴尼斯的此次訪華,以及中澳在經貿領域取得的積極成果,可以說是雙邊努力的結晶。中國一貫主張開放、合作和共贏,致力于與世界各國分享發展機會。
中澳皆為亞太地區的重要國家。兩國經濟極具互補性,合作潛力不可限量。加強中澳經貿合作,既契合兩國民眾根本利益,又對地區乃至全球的和平、穩定與繁榮有著積極的推動意義。
然而,在這次訪問中,還有一個微妙但同樣重要的議題,那就是達爾文港的運營權。這個問題曾在莫里森執政期間被提及,但最終以“沒有發現國安問題”了結。
盡管美國長期施壓澳方收回達爾文港的運營權,但阿爾巴尼斯此次在訪華行程中,對此事閉口不談。面對ABC等西方媒體的追問,阿爾巴尼斯堅定地表示“沒有必要提及”。這番回應無疑讓那些期待“好消息”的人感到失望。
【阿爾巴尼斯絕口不提收回達爾文港】
在這個事件背后,我們看到的是阿爾巴尼斯政府的策略:維持現狀或許是最明智的選擇。中國企業自2015年起便租下達爾文港,至今未被發現有任何安全隱患。
這樣的背景下,澳大利亞選擇不主動挑事,不僅避免與中國關系惡化,同時也可避免國內出現不必要的動蕩。
當然,這個選擇并不討所有人喜歡。近年來,美國將澳大利亞視為捍衛其印太利益的重要堡壘,因此達爾文港的問題在戰略上顯得尤為敏感。
從拜登到特朗普,美國政府一直施壓澳大利亞,希望其收回達爾文港的運營權。然而,澳大利亞國內也存在對美國不滿的聲音。比如,特朗普政府威脅對澳大利亞鋼鐵加征關稅的做法,讓澳方對美方的信任大打折扣。
【美國一直施壓澳大利亞收回達爾文港的運營權】
在這樣的復雜背景下,阿爾巴尼斯在中國,向中方立下了“三大保單”: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獨”;不會與中國經濟脫鉤;支持中國擔任2026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東道主。
這些承諾顯示出澳大利亞現階段的務實立場,試圖在中美兩大國之間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
總的來說,澳大利亞若能在大國競爭中保持冷靜,以務實態度看待與中國的關系,將大大有利于地區及全球的穩定。合作帶來的經濟紅利,才是符合兩國長久利益的舉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