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5.7大空戰極大刺激了印度:除了不斷向美俄北約問價新戰斗機之外,印度還推出了諸多王炸級別的軍事項目,其中,航程12000公里戰略轟炸機無疑就是忽悠印度數億文盲的心理健康項目了;
連續幾個月的酷熱讓印度政府不得不中斷小麥出口,諸多熱死印度文盲的報道屢屢見報,印度社會對莫迪老仙的不滿日益堆積—莫迪老仙急需像樣的、可以提振軍心、民氣的肥皂泡項目…
印度設計的戰略轟炸機航程超過12000公里、全隱身、可內置高超音速導彈/彈道導彈等,總之,美國B-21具備的能力,三哥都給安上了,美制B-21缺乏的能力,白象也沒有放過—它符合印度人“軍事構想領先世界”的個性!可是,現實如何呢?
戰略轟炸機需超長航程、大載彈量及隱身能力(現代標準),涉及復雜氣動設計、高溫合金/復合材料技術。印度在LCA戰斗機和“光輝”MK2項目中積累了一定經驗,但大型飛翼體設計、結構強度計算、疲勞測試等關鍵技術仍處空白;
印度戰轟的12000公里航程需大推力低油耗渦扇發動機(如推重比8以上、油耗0.5kg/daN·h級):印度“卡弗里”發動機研發30年未果,被迫為“光輝”采購美制F414,完全自主研制大推力航發短期內可能性極低—除非美國發善心、俄羅斯昏了頭出售這種級別的發動機;
三哥隱身戰轟的航電與隱身技術呢?先進雷達/電子戰系統、隱身涂層(如吸波材料)基本依賴進口。而印度國產AESA雷達仍處于測試階段,目前連蘇-30MKI項目也拒絕印度國產AESA,何況印度對飛機的隱身技術一無所知,更加無法公開驗證成果;
美俄中戰略轟炸機需高度復雜的軟硬件整合能力,印度在“阿瓊”坦克和“殲敵者”核潛艇、LCA項目中均出現系統兼容性問題導致嚴重超期—如何應對戰轟的資源統籌、資金管理呢?印度研發方大腦中只有一坨咖喱,如何推進?
再看看最基礎的風洞,印度缺乏大型風洞群(需模擬跨音速流場)、結構疲勞測試平臺、高端數控機床(五軸聯動)等基礎設施。復合材料產能不足(占軍機結構重量<15%,美俄>30%)—印度推出的自來水管級別的風洞要搞戰轟?它連戰斗機都搞不了測試;
至于戰斗機的制造工藝,印度HAL(印度斯坦航空)在蘇-30MKI本土化生產中,機體合格率長期低于70%,反映精密制造和質量控制體系薄弱:美其名曰,印度空軍殺手!戰轟的機載武器(如空射巡航導彈)僅有“無畏”射程約1000公里,與俄Kh-101(5500公里)、美AGM-158B(1000公里+)差距顯著;
印度驕傲的“布拉莫斯”導彈呢?由于工藝不佳、讓中巴了解其特性,已經讓諸多用戶恐懼不已;
如果尋求美俄援助呢?美國肯定不愿意出現一款連自己都無法約束的戰轟;萬一俄羅斯會出售圖-160呢?因為俄羅斯已經同意出售戰略預警雷達了,不排除俄羅斯會出售圖-160/95,可是,俄羅斯一旦做出這個決定,就要面對中國、美國的怒火,它會深陷烏克蘭和經濟泥潭無法自拔,戰略代價太大;
印度可以投入多少錢和時間呢?印度中型戰機LCA耗時37年才形成戰斗力,戰略轟炸機復雜度呈幾何級增長,保守預估需40年以上研發周期;美國B-2(研發費440億美元/1997年價),印度若啟動類似項目,預估成本將超600億美元(占2023年軍費80%),遠超承受能力—印度軍費到了2025年才達到787億美元,大頭投入戰轟了,印度官兵都吃豬飼料也扛不住呀!
在可預見的30年內,印度完全自主研制12000公里級戰略轟炸機的成功率低于10%,核心瓶頸在于航空發動機、大型飛機制造工藝和系統整合能力。印度若強行啟動戰略轟炸機項目,將面臨極高技術風險、難以承受的經濟負擔及地緣政治反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