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是我國解放戰爭末期中一場重要的戰役,主要目標是對駐守在福建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隊發起進攻。
按理說我國軍隊正士氣高漲,拿下勝利應該不難,但最終我方犧牲人數之慘烈。
而在此次戰役過后,金門戰役前線總指揮被連降三級,甚至還在1955年錯失將官軍銜。
有人說戰場上沒有常勝將軍,這個懲罰是否有點嚴重,但看完事情的全過程你會發現,事情并沒有如此簡單。
這位總指揮到底是誰,在當年的金門戰役中他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
那就讓我們今天一起走進1949年的金門戰役,去探尋那位將軍的故事。
金門戰役失利
要知道在解放戰爭后期,我國解放軍那可謂是一路猛進,當時第三野戰軍接到了解放金門的任務后,前線總指揮蕭鋒就迅速制定了作戰計劃。
之后由于過快收復廈門,所以就有點驕傲輕敵,在明知道對方會向金門島增派援軍的情況下,第三野戰軍也依然決定在5天后對金門發起進攻的計劃。
原本以為是探囊取物,沒想到卻給我軍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1949年10月24日,金門戰役正式打響,我軍3個團共計9000多人,首先第一梯隊坐上民船向金門發起攻擊。
如果按照規劃的作戰計劃,第一梯隊進攻后第二梯隊順利跟上,從而拿下金門,但現實卻不是這樣。
因為我方錯誤估算敵方人數,原本判斷對方只有兩萬人馬,可實際上卻來了五萬多。
最終第一梯隊登陸金門后,絕大部分民船被敵軍炸毀,以至于第二梯隊沒有辦法及時增援,而計劃一旦被打斷就很難順利進行。
之后我軍在沒有支援的情況下足足堅持了三天三夜,雖然每位都懷著以身報國的決心,但最終還是改變不了戰爭的結局。
我軍最后犧牲九千多名戰士,而這次戰役也成了我軍歷史上唯一一次徹徹底底輸掉的戰役。
雖說打仗肯定就會有勝利和失敗兩種結果,但只有從每一次失敗中吸取教訓,才能避免此類情況再次出現。
而負責金門戰役作戰的第十兵團在檢討會上,對戰爭的分析做出了深刻的分析。
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高級指揮員的麻痹大意,要知道戰前嚴禁輕敵,卻沒想到會發生在金門戰役上,最終導致了嚴重后果。
面對數千名戰士的逝去,作為前線總指揮的蕭鋒無論如何都過不去自己心中的那一關,于是主動向上級請罪。
雖然諸多將領為其辯護,都認為戰爭的失敗不應該歸結于一個人身上,但蕭鋒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
蕭鋒被連降三級
11月3日,前線總指揮蕭鋒找了粟司令進行了檢討,本以為會得到鋪天蓋地的批評,沒想到得到了安慰。
因為在粟司令看來,只要是勇往直前的士兵都是好士兵,如果因為戰爭的失敗就針對一人,那以后還有哪位戰士會向前沖鋒呢?所以他做出了鼓勵蕭鋒的舉動。
但出了錯總有人要接受懲罰,于是在三天后,粟司令主動向中央請罪,把金門戰役失敗一事全部歸結在自己身上。
而當時的陳毅老總也很快做出了回復:只要是為了徹底消滅敵人而努力戰斗的,即便部隊有所損失,那也不能歸結在一人身上。
盡管這句話看上去很簡單,但其中有兩層意思,其中一種是:之后不再追究個人責任;而另一層意思則是要追究更多人的責任。
其中蕭鋒得到的處罰是:調離28軍。千萬不要以為這個懲罰對他來說沒什么傷害。
要知道當時已經讓他連降三級了,而這對于從小就身懷大志的他來說,無異于是一記重擊。
蕭鋒1916年出生在江西太和,他的人就和他的名字一樣,從小就顯示出和常人不一樣的鋒利,于是他在12歲時就毅然決然投身到紅軍隊伍中。
本以為年齡小會不能吃苦,可小蕭鋒從不知道苦字怎么寫,他不僅咬牙堅持過來了,之后還從小隊長升到了旅長。
之后不僅參加了歷次反“圍剿”戰爭、二萬五千里長征以及平型關大捷等重要戰役,還發明了“貓耳洞”和“飛行炸藥包”的戰術。
這些對于我們來說只會在課本上出現,但對于蕭鋒來說,卻是他幾十年的人生。
按照正常情況來說,如果蕭鋒沒有觸犯嚴重問題,憑著上述的成績,他以后的升職根本不用擔心。
或許這時候有人會說蕭鋒參軍的目的不是升職,而是為了把侵略者趕出中國,但這和升職并沒有太大的矛盾。
畢竟沒有一個中國人會不喜歡建功立業這四個字,而經歷了此次的金門戰役后,蕭鋒雖然不會被下放到最末的職位,但往上的路徑基本上沒有了。
雖然很多人都替蕭鋒惋惜,可他本人卻不這么認為。
因為在他本人看來,作為一名軍人就必須為自己的錯誤負責,盡管他已經受到了處罰,但對于那些失去生命的士兵來說,這樣的懲罰無足輕重。
而蕭鋒為了彌補金門戰役的遺憾,在后續戰役中顯示出了更加勇猛的氣勢。
1955年錯失將官軍銜
1950年我軍借著之前戰役中的經驗和教訓,制定了極其嚴謹的戰術和策略,之后成功解放了海南島等地區。
而我國終于也等來了沒有戰爭的年代,相信這樣的結果足以告慰在金門戰役中逝去的戰士們。
而蕭鋒呢?他在1955年的授勛大典上被授予了大校軍銜,雖然這也是不小的榮耀,但對于很多人來說,都認為蕭鋒沒有獲得少將軍銜可惜了。
要知道以蕭鋒曾經的戰績,還是可以拿到將官軍銜的,但最后拿到了校官軍銜。
當時很多人都猜測,有可能是因為當初金門戰役的失敗,才導致蕭鋒沒有獲得將官軍銜。
這些流言蜚語蕭鋒不是不知道,只是對于他來說,能夠看到中國再無戰爭就已經是不可多得的幸福了,至于軍銜那都是身外物,不可過于追求。
在全國解放后,蕭鋒曾擔任華東軍區的裝甲兵副司令以及第一、三坦克學校校長,為裝甲兵的現代化建設傾注了全部心血。
之后為了讓后輩能夠更清楚了解歷史,于是把日記中的內容整理為《長征日記》《十年百戰親歷記》等書籍,為歷史研究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
而其中《回顧金門登陸戰》是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從這里不難看出,哪怕已經過去許久,金門戰役也一直留在他的腦海中,始終無法忘懷。
也許從現實來看,蕭鋒得到的懲罰不足以抵過上千條人命,但他卻用一生的愧疚來償還,至于他的是非功過,那就留給后人評說吧。
結語
其實總的來說蕭鋒的一生就是戰斗的一生,從12歲踏上征程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或許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在金門戰役的失利,可人非圣賢孰能無錯,而蕭鋒自己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看到這里,請朋友們明白一點,只要是為國家復興民族富強努力的戰士們,他們就不應該被詆毀和污蔑。
在金門戰役中死去的戰士是如此,蕭鋒又何嘗不是這樣,他可以為了祖國奉獻自己的終身,像這樣的人是不應該被惡意詆毀的。
可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總是不一樣的,那如果是你會怎樣看待這位金門戰役的前線總指揮蕭鋒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參考資料:
1、蕭鋒:毛澤東重視金門失利的教訓——《福建黨史月刊》2011年第17期47-48,共2頁
2、起渡·登陸作戰第一天——《金門戰役紀事本末》選載之七:《人民公安》2016年第14期58-63,共6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