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由首都圖書館發起,聯合山西省圖書館、天津圖書館、河北省圖書館、內蒙古圖書館共同主辦的“別樣的閱讀·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最后一站——“音樂里的太行山·山西民歌賞讀會”在山西省圖書館報告廳舉行。
活動伊始,山西省圖書館副館長趙谞炯宣布山西民歌之旅正式啟程。趙館長介紹,山西被譽為“民歌之鄉”,全省縣縣有特色民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山西卷》收錄的1374首民歌印證了其深厚傳統。他表示,山西省圖書館長期致力于本土文化的保護、研究與推廣,此次活動將依托省圖書館館藏,通過田野實錄、傳承人吟唱與學者解讀,帶大家觸摸山西民歌的“活態基因”,讓這些曾在窯洞、田埂、土炕上生長的聲音成為連接五省文化記憶的紐帶。
專家導賞:解碼民歌里的“文化基因”
活動特邀一級作曲、山西華夏之根藝術團團長王京榮擔任導讀導賞專家,系統梳理山西民歌的歷史脈絡。他以“聆聽大地的詠唱”為主題,結合明代《玉谷調簧》刻本、沈德符《顧曲雜言》、馮夢龍《山歌》等文獻與現場吟唱,深入剖析了山西民歌的文化土壤、方言特色與音樂形態,從山歌、號子、小調到秧歌、套曲,不同品類映照著黃土地上的生活場景。
《走西口》中“見個面面容易,拉話話難”“三天路程兩天到”“難活不過人想人”的唱詞,將離別思念推向極致;左權開花調里“有了心事慢慢來”“爬山越嶺尋你來”的婉轉,盡顯情感的含蓄悠長;而“俺娃蛋,俺娃親,俺娃長大走關東,深藍布、佛頭青,蝦米海菜吃不清”的民謠傳唱,則是晉商鼎盛時期的生活印記。
新世紀以來,山西民歌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發展。一方面,《一把酸棗》《解放》等舞臺劇大量融入民歌元素,演出逾千場傳遍海內外;另一方面,石占明、高保利等歌唱家借助央視平臺,在保留民間風格的基礎上提升音樂品質,再現山西民歌新魅力。同時,通過建立活態基地、挖掘當代價值等舉措持續推進活態傳承。盡管仍面臨作品同質化、傳承人才斷層等挑戰,但這一古老藝術形式正在為增強文化認同、凝聚精神力量注入新的活力。
演員演繹:用歌聲還原民歌的生命力
當天的活動現場,華夏之根藝術團的演員們用歌聲還原民歌的生命力。開場女聲小合唱《看秧歌》通過疊音詞與襯詞,活靈活現地展現了祁太地區的民俗風貌。
崔瑞寧演唱的左權民歌《親圪蛋下河洗衣裳》,以左權開花調特有的婉轉唱腔,再現太行山區青年男女的純真愛戀;李小菲演繹的河曲民歌《走西口》,道盡晉商遷徙的悲歡;王敏與段佳靈清唱《割莜麥》,以“嘶溜嘶溜割莜麥”的生動唱詞,還原了黃土高原的農耕圖景。
此外,郭亮亮與趙燕合唱的柳林民歌《一圪嘟秧歌滿溝轉》,用“一圪嘟”等鄉語再現了春節鬧秧歌的熱鬧;段佳靈演繹的定襄民歌《大紅公雞毛腿腿》,通過公雞意象隱喻女子情感,展現了質樸熾熱的愛情。
終場全體合唱《人說山西好風光》,在“太行山高、汾河水長”的旋律中,凝聚起山西人對家鄉的深情。
收官時刻:卷軸落印見證五省民歌“和鳴”
活動尾聲,首都圖書館李念祖副館長在致辭中表示,五個月的民歌之旅,完成了跨越華北大地的“聲音閱讀”,從典籍到傳承人吟唱,民歌從紙頁躍入生活,成為文化對話的紐帶。五省民歌之旅踐行著立體化閱讀體驗、生態化傳承場景、跨地域文化交流三重初心,活動整合的文獻與影像將上線云端,成為五省圖書館共同的“文化珍藏”。
之后,“別樣的閱讀——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收官儀式舉行。一幅長5米的卷軸在舞臺中央展開,上面書寫著百余位民歌之旅親歷者的簽名。兩位館長并肩而立,共持一枚鈐有“別樣的閱讀——京津冀晉蒙民歌之旅”字樣的特制印章,合力按下鮮紅印記,象征華北五省文化脈絡的交融共生。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編輯/張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