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上午,陽光灑在馬場鎮濫壩村村委會前的小廣場上。村民們拎著登記本陸續趕來,臉上帶著笑意,眼里滿是期待。2025年第二季度文明積分兌換活動正在這里舉行。
場邊村村居環境。貴安新區供圖
蒸鍋、洗潔精、牙膏……各類實用生活用品整齊擺放,成了當天最搶手的“獎品”。此外,經過嚴格評選,9戶家庭被評為“優秀文明家庭”,在房前屋后衛生、垃圾分類、公共區域維護等方面表現突出,成為全村學習的榜樣。
“這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村民馬明芝接過獎狀時感慨道,“現在大家都比著干,誰家干凈整潔誰就光榮。”她還笑著說:“以前家里亂堆亂放是常態,現在孩子都主動收拾屋子,說不能給咱家‘丟分’。”
學習教育以來,貴安新區馬場鎮持續推動黨員干部轉變作風、破解難題,全力將學習教育的成效轉化為為民辦實事、惠及民生的鮮活實踐。自推行“文明積分制”以來,濫壩村將積分管理與“兩清兩改兩治理”專項行動、衛生家庭建設深度融合。村民參與村莊治理的熱情越來越高漲。
濫壩村2025年第二季度文明積分兌換活動現場。貴安新區供圖
如今,村里垃圾亂扔、污水橫流的現象明顯減少,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巷道、綠意盎然的庭院,以及村民們臉上洋溢的笑容。
在松林村,“兩清兩改兩治理”的主題墻畫印在了村民心里。“以前墻上都是亂涂亂畫,現在全是正能量。”村民冉恒光指著墻畫說,“這些年輕人有文化、有想法,畫得好,講的道理我們也聽得懂,踐行綠色生活,垃圾分類已成為日常自覺。”
返鄉青年陳化江成了村里的“墻繪專員”。他原本在外打工,聽說村里搞建設,便毅然決定回鄉當起了“畫師”。“每天早上來,中午回去吃飯,晚上再收個尾。”他笑著介紹自己的工作節奏,“雖然辛苦,但看到村里越來越美,心里特別有成就感。”
黨員干部和不少群眾也紛紛加入志愿者隊伍,有的幫忙打底稿,有的協助調顏料,有的站在遠處指導構圖,共同期待著村莊變漂亮。
另一邊的場邊村關口新寨,宜居農房庭院改造工程已經完成。“我們當時按每戶實際投入費用的50%進行獎補,最高不超過1萬元。”場邊村黨支部書記韓興華介紹,“不是平均分配,而是鼓勵大家多干多得,真正把老百姓變成建設的第一責任人。”
第一批改造從十戶開始,張鳳文就是其中之一。“當時還有點猶豫,但看到別人家改完后又亮堂又漂亮,我也趕緊動手了。”“圍墻修好了,庭院里的花也開了,住著舒服,親戚朋友來了都說好。”
讓我們看到,文明行動的實踐,提升的不僅是村莊的外觀“顏值”,更是村民的內在“氣質”。
貴州省社區教育示范基地——馬場鎮場邊村教學點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農村社區學習中心(CLC)能力建設項目”實驗點。每周教學點里總是座無虛席。“情系故鄉”少數民族培訓班更是吸引了周邊村民踴躍參與。苗歌、布依語、蘆笙演奏……一個個傳統技藝在這里得以傳承與發揚。
“這些課程不僅讓我們找回了文化的根,也讓孩子們從小了解自己的民族。”向桃桃是村里的委員,也是社區教育的積極推動者。“教育喚醒了村民的文化認同,增強了歸屬感和凝聚力。”她說。
如今的馬場鎮,面貌變了,人心齊了,發展也更有勁兒了。“過去是村干部催著干,現在是村民搶著干。”正如濫壩村黨支部書記曾凱說的,“大家都知道,村子變好了,受益的是自己。”
這幾年,濫壩村發展起了研學產業,越來越多村民成為了研習基地建設的參與者、支持者和受益者。村民甘文學家把閑置多年的農房收拾了出來,變身手藝木工坊,拿到了流轉費和務工收入。處處可見干部群眾同商量、一起干的場景。村集體收入兩年間從幾乎為零到超百萬元。
如今,濫壩村農文旅產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大,村里的農副產品也有了更好的銷路。“我們村種了800多畝葡萄,光是采摘體驗就能把村里的葡萄銷售問題全部解決。”曾凱說,今年的葡萄也快成熟了,又會是個豐收年!(金忠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