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走進河南省方城縣博望鎮的村村寨寨,滿目盡是郁郁蔥蔥的景象,村道兩旁各類花卉綠植生機盎然;村頭的小廣場、小游園里更是綠菌罩頂、繁花似錦;栽滿綠樹的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戶,農家小院里花草繁盛,盡顯新時代新農村的美麗宜居。
“如今變化太大了,以前房前屋后要么堆的柴火,要么放的是農具,村道戶道雜亂無章,一下雨到處泥濘不堪。”談起過去,該鎮王張橋村村民丁玉娟直皺眉頭,“如今村道戶道都修成了水泥路,房舍院落改造后,不僅環境整潔了,而且綠色鋪滿了村莊,心里美滋滋的,人人都有幸福感。”開窗見綠、抬頭賞景、推門聞香的美景讓愛美的丁玉娟娟贊不絕口。
談起村村戶戶的變化,以往不愛收拾庭院的趙四叔說:“過去看著臟亂差的村莊,我也沒心收拾雜亂的院子,今年我把院里的野草野樹清理干凈,栽上了桂花、月季,還在墻邊栽上葡萄,現在藤蔓順著架子爬了上去,還掛滿了綠瑩瑩的葡萄,既可在院子乘涼、秋季還能聞著花香吃葡萄呢……”
在博望鎮,像丁玉娟家一樣的美麗庭院數不勝數。近年來,博望鎮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抓手,把發展庭院經濟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通過支部引領、黨員示范、群眾參與等方式,積極開展房前屋后、院內院外清潔行動,引導村民通過合理規劃、布置庭院、綠化美化等“微改造”,打造錯落有致、風格獨特的鄉村庭院。
走進該鎮沙山村,仿佛“游”入了花海,踏進了生機勃發的產業大觀園,在整齊劃一的農家庭院內外,或扎成柵欄或壘起花墻,各類花草、多種果樹、時令鮮菜,把小農舍點綴得仙景一般。
“以前俺家院里院外的土地長期荒著,堆滿了雜物。”沙山村村民趙二嬸說,“我們這里沙土疏松,灌溉條件好,土壤肥沃,適合各種農作物種植。今年村里鼓勵發展庭院經濟,我準備把土地翻耕整理一下,明年種點黃金梨、花草和青菜,既能裝點自家小院,還能靠荒宅賣錢增收。”正在騰挪雜物的趙二嬸信心十足。
鼓勵支持群眾開發利用空閑庭院、閑散宅基地等資源,依托優勢產業基礎,讓“方寸之地”變成“增收寶地”,博望鎮引導農民算好“土地荒蕪賬”“開發利用賬,利用先進典型啟發大家。沙山村黨支部書記陳連平介紹:“以前,沙山村不少農戶都有荒宅荒院沒有很好地利用,眼下人人動手在小庭院里作廢地利用文章,是集約利用資源、推動特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捷徑,也是釋放鄉村振興新活力的新探索。”止目前,沙山村占30%以上的農戶搞起庭院經濟,不但美了庭院,每年還能創造3000元左右的額外收益,最高的庭院年收入20000多元。
博望鎮皮莊村的庭院經濟更具特色,通過三年來的人居環境整治后,村里又掏錢為群眾發展庭院經濟鋪底子,各家房前屋后都規劃壘制成小花圃、小果園、小菜園等“盆景式產業帶”。這里不再是無人問津的閑置角落,而是承載著鄉村發展希望的產業盒景。
“以前這些空地既影響村容村貌,又浪費土地資源。”皮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榮軍感慨道,“我們征得鎮黨委、政府聯系的項目支持,組織統一規劃,群策群力,清理場地、埋設管道、購買物料,壘制景觀型花池,讓群眾種花種菜栽果樹,家家門前都成了聚寶盆!”
一戶庭院就是一處風景,家家戶戶便串起了和美鄉村。“下一步,我們將從激活閑置院落空間入手,變‘靜資源’為‘動資產’,變‘荒廢地’為‘致富田’,讓雜草叢生、臟亂差的農家小院變為‘春來花滿院,秋至果盈枝’的美麗庭院,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該鎮正科級干部劉紅偉說。(李善喜 李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