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嗅嗅,深入分析,獨立思考。
G僧東最近在上海楊浦,租下了一整層辦公室。
200平米,三年租金全免,場地里還有共享直播間和專屬攝影棚。
這一切都來源于上海在7月發布的文件
《支持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的若干舉措》,外界稱它“滬九條”。
如果你是做內容的,看到這個文件,大概率會像我一樣怔住——
200萬的內容活動補貼,1000萬的產業獎勵,50萬的辦公支持,8000元的租房補貼,200萬的購房支持,外加金融貼息、職稱評定、落戶優先……
怎么上海突然搶起了網紅博主?
而且有四個疑問:
這次力度有多大?為什么上海要花這么大力氣?為什么是現在?
答案也許比你想象得更深。
01
上海這次出手有多狠?真的能吸引內容人落地嗎?
如果你把“滬九條”當成一次簡單的內容補貼,那就真小看它了。
它更像是一份“城市招商手冊”+“生活配套指南”+“職業身份認定書”的三合一組合拳。
從四個層面出手,直擊內容創作者的核心痛點:
第一,辦公落地支持。
黃浦、楊浦兩大內容集聚區整棟整棟地騰樓,直播間、攝影棚、共享空間全配好,三年租金減免直接寫進政策。
第二,生活成本減免。
租房最多8000元/月補貼,購房最高200萬支持,外地創作者也可以申請。不僅歡迎你來,更希望你留下來。
第三,拍攝資源開放。
以前拍個地鐵、商場、展館得層層打申請,現在“滬九條”直接開口子:街區、展館、國企統統統一管理,一站式對接,創作者能省多少精力你懂的。
第四,職業身份認定。
這是這次最大的不一樣。
“滬九條”首次把內容創作者納入人才分類、職稱評審、落戶通道。過去只有媒體人才能申請的東西,現在內容人也能走制度通道。
這一整套組合拳傳遞的信號只有一個:
你不是給城市“打個廣告”就走的臨時工,而是內容生態里長期可合作的“城市伙伴”。
這在內容行業里,是一次罕見的“身份正名”。
你做得再大,過去在平臺、在品牌眼里,出了圈子、離開流量就啥都不是;不像明星自帶光環,內容人常?!坝猛昙礂墶保嵙岁P注卻沒有尊重。
但這次,上海把“制度認同”拉出來——不是嘴上說歡迎你,而是實打實的通道、資源、住房、落戶,把你當市民、當人才、當合伙人看待。
而這份“身份確認”,顯然起效了。
比如城市文化類創作者G僧東,已確定入駐楊浦產業集聚區,拿到“首年免租、次年減75%、第三年減半”的落地支持;
生活方式賬號“吳姥姥”,也被納入市級內容共創項目;
多家北京、杭州起家的MCN機構,正在上海設立分部,甚至考慮總部整體遷移。
這些創作者大多已過了“掙快錢”的階段,有風格、有團隊、有長期發展打算。他們不是為了8000塊租金搬家,而是感受到這座城市說了一句——
你不是外人,你屬于這里。
對創作者來說,這不是福利,而是一種歸屬感的確認。
拍攝場景不再扯皮,資源共享可共建,職業通道被認定,這些都意味著他們從“內容工具人”變成了“城市共建者”。
這,才是真正吸引他們搬家的理由。
02
那上海為什么要花那么大精力搶他們?
說到底,城市間的競爭已經轉向。
制造業轉移、總部經濟飽和之后,接下來的主戰場是什么?
不是誰造得快,而是誰講得出、講得響、講得遠。
別忘了,這幾年我們對一座城市的印象,很多時候不是從地圖上看到的,而是從短視頻、社交媒體刷出來的:
是B站上“星球研究所”的人文地理,是“小鹿”的城市旅行筆記;
是微博上“魔都囡囡”拍的街頭上海話,是抖音探店視頻帶火的一條街;
是小紅書上的生活方式類內容,把原本默默無聞的社區,變成“網紅片區”。
城市的形象,正在從“宣傳口”轉向“內容口”;
城市的注意力,不再靠標語和新聞稿,而是靠能講故事的人塑造出來的。
而誰掌握了這些講故事的人,誰就掌握了流量入口、年輕人的遷徙意愿、消費的潮向,甚至是一個城市的氣質和想象空間。
不得不說,制定政策的人非常睿智。
他們意識到,下一個階段的城市競爭,已經從拼基礎設施,轉向拼文化塑造力、敘事主動權和表達生態。
這不是文化產業的分支戰場,而是城市未來布局的主陣地。
03
那為什么是現在?
因為內容生態到了一個臨界點。
平臺去中心化、機構內卷、內容產出門檻降低,但優質內容、穩定創作者卻越來越稀缺。
從前是平臺在爭搶他們,現在,是城市開始“出手”。
而此時的上海,也正站在一個關鍵點:
它需要年輕人、需要流量話語權、需要新的消費動力;
它有產業基礎、有商業品牌、有國際窗口,只缺一股“會講故事的人”來激活城市的新想象。
“滬九條”,就是這個時間點的產物——在全國都想拼文化、拼創意的當口,率先系統性出手,搶占一個新的“未來入口”。
04
但這場“搶人大戰”,能不能走遠?
一句話:看誰能落得實。
政策文件寫得再好,創作者最怕的就是“雷聲大雨點小”。
拍攝資源真的能調動起來?補貼真的能及時兌現?落戶政策真的能走得通?這些,才是他們最終留下的依據。
所以這場仗,上海只是先手,未來要拼的,是持續供給力、配套響應速度,以及創作者真正參與感的建立。
如果“滬九條”能落得實、走得遠,不僅能吸引一批創作者扎根,也能重塑“城市與內容人”之間的合作范式。
不是搶流量,是重建一種生態關系。
城市不只是被拍攝的對象,更是內容共建的主體。
創作者不只是話語渠道,更是城市價值輸出的合伙人。
這場新的城市大戰,已經開打。
下一步,就看誰能真正接得住這群“講述城市”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