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記者傳出重磅消息,澤連斯基命運可能就此發生改變,具體是什么事情呢?美國內部傳出這個消息,具體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大家應該還記得不久之前,烏克蘭相關機構進行了一場民調,結果澤連斯基的支持率只能排在第二名,排在第一名的則是前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無獨有偶,沒過多久,美國知名記者就爆料,特朗普正在策劃一場針對烏克蘭的政變,如果決心行動的話,澤連斯基將可能會被流放,而他的繼任者也是來頭不小,正是扎盧日內。
?——【·特朗普為何要“換掉”澤連斯基?·】——?
特朗普與澤連斯基的矛盾由來已久。早在2019年,特朗普就因要求烏克蘭調查拜登之子而引發“通烏門”事件,最終被眾議院彈劾。盡管風波平息,但兩人關系始終芥蒂難消。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宮后,對澤連斯基的不滿進一步升級。一方面,澤連斯基拒絕簽署美方提出的稀土礦產協議,該協議要求烏克蘭交出50%的稀土資源開采權,卻未提供實質性安全保障。
另一方面,澤連斯基公開抱怨美國在俄美會談中“繞過烏克蘭”,甚至推遲訪沙計劃,徹底激怒了特朗普。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急于結束俄烏沖突以兌現競選承諾。他多次宣稱“24小時內結束戰爭”,并暗示愿與俄羅斯達成妥協,包括承認俄對克里米亞的控制。
但澤連斯基堅持“收復所有失地”的強硬立場,成為特朗普推動和談的最大障礙。赫什爆料稱,特朗普家族可能在克里米亞有商業利益,計劃建設海濱度假勝地,這更讓澤連斯基的不妥協顯得“不識時務”。
此外,澤連斯基的支持率持續下滑也給了特朗普可乘之機。2023年底民調顯示,澤連斯基的信任率已從2022年的84%降至62%,而扎盧日內的支持率高達88%。
美國若扶持扎盧日內上臺,既能以“民意”為借口合法化政權更迭,又能獲得一個更聽話的談判伙伴。
?——【·扎盧日內為何被視為“最佳人選”?·】——?
扎盧日內出身普通農家,從基層軍官一步步晉升為烏軍總司令,主導過哈爾科夫反攻等關鍵戰役,被士兵稱為“鐵將軍”。
他不僅精通現代戰爭理論,還與北約高層建立了密切聯系,曾多次與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通話協調作戰。
更重要的是,扎盧日內與澤連斯基的矛盾早已公開化。2023年12月,他公開批評澤連斯基解除征兵辦主任職務的決定,稱其導致前線兵力短缺。
兩人在動員50萬新兵、是否固守巴赫穆特等戰略問題上分歧嚴重,最終澤連斯基以“健康原因”解除其軍職,改任駐英大使。這種“明升暗降”的操作,反而讓扎盧日內成為反對澤連斯基的象征。
扎盧日內的國際背景也使其成為美國理想的代理人。他擔任駐英大使后,與英國國防高層保持密切互動,而英國是西方向烏克蘭提供軍援的主要國家之一。
扎盧日內曾被俄羅斯列入進通緝名單中,其反俄立場能繼續爭取西方支持。更微妙的是,他與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有過秘密接觸,這為未來的談判留下了想象空間。
目前來看,澤連斯基仍掌握著烏克蘭的行政和軍事大權,且歐盟明確表態支持其合法地位。
但特朗普的施壓已產生實際影響:美國暫停對烏軍事援助,迫使澤連斯基緊急表態愿簽署礦產協議。若特朗普進一步切斷資金和武器供應,澤連斯基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扎盧日內雖被外放,但影響力不容小覷。2023年12月民調顯示,若舉行總統選舉,他以65%的支持率遠超澤連斯基的30%。其擔任駐英大使后,多次在公開場合批評美國“破壞國際秩序”,暗示西方對烏援助存在政治算計。
這種“既依賴又批評”的姿態,既能爭取國內民意,又能為未來政治轉型留有余地。
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憲法規定總統任期5年,戰時狀態下可延長,但未明確允許非選舉的政權更迭。若美國強行推動政變,可能引發烏克蘭憲政危機,甚至導致軍隊分裂。
此外,俄羅斯已明確表示“不承認澤連斯基之后的任何非法政權”,并可能借機加大軍事壓力。
這場博弈的最終走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特朗普的決心和烏克蘭國內的反應。若美國通過經濟制裁、輿論施壓等“軟手段”迫使澤連斯基下臺,扎盧日內可能以“過渡總統”身份上臺,推動與俄和談。
但若采取軍事政變等極端手段,不僅會引發烏克蘭內亂,還可能導致美俄直接對抗升級。無論結果如何,澤連斯基的命運已與大國博弈深度綁定,而烏克蘭民眾將再次成為政治斗爭的最大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