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是如何認識時間的?
紀錄片《古代時間簡史》講述了古代中國人認識時間、記錄時間、測量時間、應用時間的智慧歷程。
該片共六集,每集15分鐘,于7月21日-7月26日每晚7:00在CCTV-9播出,央視頻每天中午12:00更新一集。
紀錄片《古代時間簡史》海報
該片以嚴謹的考據與生動地表達,通過知識性、趣味化的方式,呈現出中國人關于日、月、年、季、時、刻的認知過程,深入探索了古代中國天文歷法、農業生產、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關于時間的奧秘。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影),逮之于禺谷”。“自不量力”的夸父,為了族人能過上幸福生活誓要追上太陽。今天,我們在研究中國古代歷法時,不妨展開合理的想象——真實的夸父,或許是遠古時期的一名天文學家,他追逐的并不是太陽,而是太陽的影子,手中的桃杖恰好就是用來測日影的工具。
紀錄片截圖
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們發現站在太陽下時,身體的投影長度會隨著季節規律而變化。但是人的高矮胖瘦參差不齊,為了更準確地測量日影,古人創造了工具——表。它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8尺竿子,相當于一個人的身長。《周髀算經》里的勾股定理,就源于古人的日影觀測。在測日的過程中,先民領悟到了巧妙的數學原理——如果一個直角邊是8,另一個直角邊取6,斜邊的長度就是10,這便是一組完整的勾股數。
為了更準確地測量日影,古人創造了工具“表竿”
先民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當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像對太陽的執著探究一樣,他們對月亮的仰望也從未停歇。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托舉日月,這種日月并置的構圖方式,直接體現了古人對日月同等重要地位的認可。“日”和“月”放在一起,才有“明”。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
先民們發現,月亮從一道細細的弧線逐漸變圓,再慢慢殘缺,正好是一個周期的變化。這樣,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單位——月,就誕生了。
看下面這張圖,你能記住每個月相的名稱嗎?
月亮的圓缺變化,塑造了古代的時間觀念
“一天”的概念是怎么來的?一年到底有多長?春夏秋冬怎么分?古人一天怎么過?古代的計時器到底是如何越做越準的?都將在紀錄片中一一作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