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2年10月31日“31001”號驗證機首飛已經快13年了,當年的“鶻鷹”不但變成了“藍鯊”,還刷上了軍徽和漢字“中國海軍”,這表明中國海軍的殲-35離正式的宣布入役,只有一步之遙了——因為它還沒有刷上殲-15那樣的數字編號,不過大家也不用著急,既然這次九三閱兵已經明確都是“現役武器裝備”,所以到了那天,我相信會有明確的殲-35正式服役的消息。
而殲-35的“藍鯊”這個綽號,出自于去年的珠海航展,當時在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的一枚臂章上,首次出現了“藍鯊”的名稱和圖案,大家可以對比一下,“藍鯊”明顯比“飛鯊”更兇猛。
而這次“藍鯊”的出現之所以在網絡上引發熱議,是因為海軍型的殲-35其實是比空軍型的殲-35A立項更早的,但是這去年的珠海航展上,首先露面的卻是殲-35A,并且各種報道里始終沒有明確提到中國海軍這個用戶,只是用“海空孿生”來作為暗示。
我上午和朋友聊這個話題的時候,他認為殲-35之所以遲遲沒有公布,可能是在等“福建艦”的入列,畢竟艦載機要是“上艦”的,但是我們同時也奇怪,殲-35應該是在“遼寧艦”上起降過的,所以不存在必須“上艦”后才公布的問題。
但是,不管怎么奇怪,離“九三”只有個把月了,對于我這樣的老軍迷來說,已經等了十來年了,不在乎這點時間。
美國的《戰區》網站認為,中國的下一代艦載戰斗機殲-35現在可能已經進入“小批量試生產”階段,該網站還認為,中國空軍殲-35A采用了深色的發動機噴管,可能是渦扇-19,中國海軍的殲-35是淺色噴管,可能是渦扇-21。
對于這種觀點,我這里無法去證實,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對于艦載戰斗機,穩定可靠是“第一要務”,如果有新型的發動機,在空軍型上先使用,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要說最新的渦扇-19已經出現在殲-35A上,我個人認為有點過度樂觀了。
至于殲-35的一些技術細節,今天這里我就不聊了,因為過去這兩年,相關的分析和討論都非常的多。而不管是殲-35A還是殲-35,它們的服役雖然可喜可賀,但是我們還是要保持理性,因為截至上個月底,F-35系列的的總交付數量已超過 1200 架,并且已經發展到BLOCK4階段了。
另外,關于殲-35AE這個出口型號,大家在現階段也不用在意各種一驚一乍的消息,昨天我甚至看到國外社交媒體上,有人說俄羅斯要買殲-35。咱們拋開誰要買不談,僅僅從“商品”角度出發,一款飛機要賣出去,至少得是成熟型號吧,那殲-35AE怎么成熟呢,肯定得等我們自己的海軍空軍裝備一定數量,使用上一段時間。
最后,體系化作戰時代,大家不要光盯著戰斗機的發展,在空中力量的發展上,我們和那個“強敵”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大家千萬不要盲目自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