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俄羅斯《消息報》刊發的一篇深度分析,揭示了一個長期被回避的真相:在艦載機及艦載預警機領域,俄羅斯已全面落后于中國。
更值得關注的是,莫斯科正在慎重研究引進中國殲-35隱身艦載戰斗機與空警-600艦載預警機的可能性,此舉標志著俄羅斯高層正逐步放下“技術自尊”的包袱。
從“蘇聯輝煌”步入現實困境,俄羅斯海軍所面臨的已非意識形態之爭,而是一個關乎存亡的嚴峻命題:當技術差距徹底拉開后,俄方還能堅持什么?
作為繼承蘇聯唯一航母的“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簡稱“庫艦”),多年來一直是俄海軍遠洋雄心的象征。
然而,這艘1991年服役的航母近年來幾乎處于癱瘓狀態:動力系統頻出故障、維修周期一拖再拖,甚至在船塢內多次發生火災。最新消息顯示,俄國防部已做出決定,不再投入大量資源進行修復。
這一決定釋放出一個嚴峻信號:俄羅斯未來或將徹底失去具備艦載機起降能力的航母平臺。更深遠的影響是,隨著“庫艦”可能退出歷史舞臺,整個艦載航空兵體系、飛行員編制以及艦機協同指揮機制,都將面臨解體,這是一次系統性崩塌,而非單艦問題。
俄海軍將領、軍事研究機構專家以及退役軍官紛紛發聲,強調必須保留艦載航空力量。他們指出,一旦該體系斷代,未來重建將付出更高代價,甚至可能永遠無法追趕主流水平。
在此背景下,俄方開始探討替代性方案,以維持艦載航空體系的延續。
俄羅斯學術界與軍方罕見達成一致:若無法自研,就必須從技術領先的國家引進裝備,而中國成為最現實的選擇。
據《消息報》援引俄羅斯科學院研究員伊利亞·克拉姆尼克的觀點,即便“庫艦”不再服役,也應考慮引進中國殲-35與空警-600作為未來艦載作戰系統的核心。
殲-35是中國研制的第五代隱身艦載戰機,普遍被視為與美國F-35相當的對手;而空警-600則是全球少數具備艦載預警能力的固定翼機型之一。兩者配合,將顯著增強航母編隊的探測、打擊與指揮控制能力。
克拉姆尼克指出,這些機型不僅性能優越,尤其在航電系統、火控技術與隱身設計方面遠超俄現役艦載戰機,且機身尺寸適配,非常適合未來俄方可能建造的中型航母。
一句話總結:俄羅斯已無力依靠自身恢復艦載航空戰力,若想保留技術火種,必須接受現實,引入外部技術,甚至直接采購整機。
過去十年,俄羅斯在國際軍貿市場對中國裝備的排斥,更多是出于心理層面的“面子”問題,而非技術劣勢。
俄羅斯知名學者、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指出,長期以來,俄方作為獨聯體及中東、非洲國家的主要軍火供應國,扮演的是“輸出者”角色。引進中國高端裝備,尤其是戰略級平臺,可能影響其在軍貿市場的形象,傳遞出“俄羅斯已非技術強國”的信號。
“這不僅是心理落差,更是地緣政治定位的自我否定。”卡申如是說。
但如今局勢已變,在現實壓力面前,“面子”已成為可以暫時擱置的選項。莫斯科逐漸認識到,與其空耗資源,不如務實合作,“先保住體系,再謀求突破”。
這種轉變并非倉促決定,而是多方壓力下的理性權衡。
蘇聯時期,俄羅斯幾乎壟斷了東歐及第三世界的高端軍備市場,從蘇-27、米格-29到“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原型,無不彰顯當年的技術實力。
但進入21世紀后,形勢發生劇變。
首先是資金與人才的持續流失,軍工體系在上世紀90年代幾近瓦解,大量核心工程師轉行或外流;其次,技術路線選擇失誤,俄羅斯過度依賴冷戰時期重型裝備理念,未能跟上全球網絡化、隱身化、模塊化的發展趨勢。
特別是在艦載平臺方面,俄羅斯缺乏類似F-35的隱身艦載機,也無成熟預警機體系,而中國則在短短二十年內實現了兩艘航母、隱身艦載機、艦載預警機、彈射系統等關鍵技術的跨越。
這讓俄羅斯不得不正視一個殘酷現實:在這一領域,中國已全面領先。
艦載航空不僅關乎航母本身,更是現代遠洋海軍的核心支柱。若俄羅斯繼續封閉自我,意味著在未來數十年內將徹底被排除在海軍強國之外。
俄羅斯是否會真正引進中國的艦載戰機與預警機?目前尚無定論,但種種跡象表明,這一選項已被擺上莫斯科最高決策層的議事日程。那么,你認為俄羅斯將如何抉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