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消息報》日前報道,俄海軍唯一航母“庫茲涅佐夫”號正面臨退役報廢的命運。這艘滿載排水量近7萬噸、承載著蘇聯海軍榮耀的巨艦,自2016年完成首次實戰部署后,便陷入了一場持續近8年的“升級噩夢”——從浮船塢沉沒導致甲板砸出大洞,到動力系統火災燒毀核心艙室,再到維修成本飆升至數倍于預算,莫斯科的耐心正被一點點耗盡。如今,俄軍高層已公開討論將其徹底報廢,以節省本就緊張的造船資源。
“庫茲涅佐夫”號的悲劇,本質上是俄羅斯海軍戰略與國力脫節的縮影。作為蘇聯末期建造的滑躍式航母,它本就存在設計缺陷:依賴滑躍甲板限制了艦載機載荷,蘇-33和米格-29K的作戰半徑與載彈量遠不及美軍F/A-18E/F;而俄羅斯缺乏航母專用核動力裝置,只能用常規鍋爐推進,導致航速慢、續航短。更致命的是,俄羅斯造船業自蘇聯解體后持續萎縮,唯一能維修航母的PD-50浮船塢在2018年沉沒,直接導致“庫茲涅佐夫”號被迫在露天船臺“趴窩”數年。如今,即便俄方咬牙完成升級,這艘老艦也難以適應現代海戰需求——前任俄太平洋艦隊司令謝爾蓋·阿瓦基揚茨直言:“航母在幾分鐘內就會被高超音速導彈或無人機蜂群摧毀。”
輕型航母+殲-35?俄專家拋出“中國方案”
在“庫茲涅佐夫”號命懸一線之際,俄羅斯戰略規劃研究中心分析師伊利亞·克拉姆尼克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放棄大型航母,轉而建造搭載垂直起降戰機的輕型航母;若垂直起降戰機不可行,則優先選擇中國的殲-35A隱形艦載機,并配套引進空警-600艦載預警機。
這一提議直擊俄羅斯海軍的痛點。俄軍原計劃為新一代航母配備蘇-75“將軍”單發五代機,但該機型至今未完成首飛,前景不明;而自研的垂直起降戰機項目更是遙遙無期。相比之下,殲-35A已進入量產階段,其尺寸比蘇-33更小,卻具備隱形能力、超音速巡航和先進航電系統,完全符合輕型航母的搭載需求。更關鍵的是,中國航母配套體系已日趨成熟——空警-600預警機可提供360度空中警戒,直-20反潛直升機能構建立體反潛網,這些機型若能出口俄羅斯,將幫助俄海軍在短時間內補齊短板。
但“中國方案”的落地面臨雙重障礙。首先是俄羅斯的“心理關”:自蘇聯解體以來,俄軍從未采購過中國主戰裝備,即便在S-400防空系統交易中,俄方也堅持“技術轉讓”而非直接出售。讓俄海軍承認“需要向中國學習航母技術”,無疑是對其大國尊嚴的挑戰。其次是中國出口政策的限制:殲-35A作為五代機,其出口需綜合考慮戰略平衡、技術保密等因素。此前中國僅向巴基斯坦出口過殲-10CE四代機,五代機的出口尚無先例。
航母存廢之爭:俄海軍內部的路線撕裂
“庫茲涅佐夫”號的命運,本質上是俄海軍內部“航母派”與“反航母派”的博弈。支持報廢者認為,現代海戰已進入“非對稱”時代:高超音速導彈(如“鋯石”)可突破任何航母防御圈,無人機蜂群能以低成本實施飽和攻擊,而航母的建造與維護成本卻高得驚人。據俄國防部估算,建造一艘輕型航母需至少50億美元,相當于3艘“北風之神”級核潛艇的造價。
但“航母派”的擔憂同樣現實。俄海軍現役艦載航空兵僅剩數百人,若“庫茲涅佐夫”號退役且無新航母接替,這一兵種將徹底消失,導致俄軍失去遠程制海權。更嚴峻的是,俄羅斯四大艦隊(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波羅的海艦隊)中,僅有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具備遠洋作戰需求,而這兩支艦隊的活動范圍正被北約東擴不斷壓縮。若沒有航母提供空中掩護,俄軍水面艦艇甚至難以安全穿越大西洋或太平洋。
這種撕裂反映出俄羅斯海軍戰略的迷茫。一方面,俄軍試圖通過“風暴”級超級航母(排水量超8萬噸)重振海上霸權;另一方面,國力衰退又迫使其轉向“輕型航母+高超音速導彈”的“非對稱”路線。而“庫茲涅佐夫”號的結局,將成為這一戰略轉型的風向標。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